【原文】看汽車自主開發 說到深處是產權
近一個時期,關于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研發的討論十分熱烈,專家、廠家、社會各界,所持意見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士認為,中國不僅應該而且必須擁有自主汽車品牌,中國完全有能力研發出自主汽車品牌。他們表示,這種研發,越早越好,越早越主動,越早越能保證中國的經濟安全。同時指出,如果我們再不重視自主汽車品牌的研發,有朝一日,中國將不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的民族汽車產業。
網友班門弄斧點評:
中國能生產自己品牌的汽車,也能生產在世界范圍有一定影響的汽車,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思維問題。 中國解放后就開始生產汽車,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的有紅旗、上海牌轎車,解放牌卡車及金杯小客車等等,這些車的最大特點就是純中國造。后來之所以被淘汰,原因是計劃經濟時期沒有競爭也就沒有發展的動力,產品幾十年沒有進步,改革開放以后國外一些高質量的汽車大量涌入,一方面,這種強烈的反差使汽車生產廠家喪失了研發的信心,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與國外一些企業合資合作后,對國外的高技術的依賴性使企業決策者變得懶惰和不敢承擔風險。如果當時這些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發展,相信現在我們的汽車與世界汽車不會有很大的差距。
但要生產自己的汽車還應當擺脫幾個誤區:
一是不要認為通過學習會讓我們掌握汽車生產技術。外國人如果把技術拱手讓給我們等于他們丟了飯碗,他們會給嗎?想從外國人那里學技術的人可以想一想,外國人的技術是從哪學來的呢?社會的進步使一切學到的東西都成了落后的了,比爾蓋茨學到的電腦知識其實還不如一個普通的電腦愛好者,如果他也學過Windows操作系統,那么這項專利決不可能是他的。應用靠學習,創新靠天賦,靠努力。
二是不要對我國現有合資合作的汽車生產大企業抱有過多的希望。一方面,這些企業實際是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他們之所以要在中國建廠,是為了降低運輸、勞動力以及資源成本,并把車賣給我們,這些企業生產的車說成是“中國造”有點牽強附會,更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海爾集團成功登陸美國應該是我們的驕傲,能說成是美國人的驕傲嗎?另一方面,這些大企業領導層中的我方人員應該說是人才,但不是全才,或者說不是汽車人才,只能說他們是商人,或者是社會活動家,是為這些企業創造經商環境的政府要員。否則,身邊滿眼的新車型為什么沒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靈感?整天目睹汽車生產的全過程,為什么他們什么都沒學到?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造車的天賦。
三是對于車來說不要掛上了我們品牌就說成自知識產權。現在一些汽車生產廠家購買了外國的技術、設備和車型資料生產汽車就說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其實這還差十萬八千里呢!所謂自主通俗點說是自己的東西自己說了算。因為你不懂,所以買了外國人的技術產權后,生產也得生產,不生產也得生產,想改改不了,想換換不了,能自主嗎?如果能自主的話,“紅旗”這個令中國人敬仰的名子能掛在奧迪100的車上,而且一掛就是20年嗎?只有到了你自己能設計、能生產時那才叫自主呢!
要坐中國人自己的車,希望寄托在吉利集團老總李書福身上,因為他有強烈的造車欲望,車界的一絲動靜都會激發他的創作靈感,雖然現在他們的產品還不成熟,但成熟就在明天。其實中國還有的是造車人才,但現在或者是他們還不在造車界,或者是在造車界還說了不算,但可以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我們自己造的車,自己造的好車,讓世界矚目的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