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市場也迎來了新一輪的銷售高峰。一方面是臨近春節,消費者在一年中的積蓄此時達到最大值,而且很多人在春節用車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另一方面,經銷商在年底為了沖擊一年的銷量,取得第二年的更加充沛的供貨而采取的低利潤或者無利潤銷售策略。這一求一應,正好造就了在年底,春節前的選車、購車潮。
不過,面對很大范圍內的車型降價或者優惠,大有消費者會出現猶豫不定的問題。有的是為了貨比三家,而錯過了最佳購車時機;另一方面是長時間的持幣待購,等到下決心購買時卻錯過了經銷商優惠最大的時期;最后要么是在紛亂的優惠聲浪中,動搖了原定的計劃,出于沖動或者片面的優惠幅度大,購入一臺對自己不是最合適的車。
不過,筆者在這里建議消費者在購車時考慮一下下面提到的幾點建議,或許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發生,也許,買車中的很多樂趣也可以自己體會出來。
1、考慮自己的價格承受能力。
筆者自己在買一些東西時就經常“感情用事”,圖功能全,外觀漂亮而傾囊所有購入一個東西,結果卻發現自己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超出我用途的東西,一個是資源浪費,一個是財產損失,對誰都不利。同理,買車也一樣,并不是越大,越全越好。
在這個方面,筆者頗認為買車如同娶老婆(MM消費者可以同理引申為選老公)。選配偶還要講究個門當戶對,買車更應如此。普通工薪消費者本來是要選擇一臺代步車,結果為了追求大而全,買了一臺寶馬壯聲面。面子目的是達到了,可是寶馬用了一個月發現,自己花出去一輛捷達全年的保養費用。最后實在是沒有實力養馬,只好賣馬養驢了,這一周折,頗費錢財。相反,假如一個經理想開奔馳去談客戶,結果圖便宜買了一個桑塔納,相信這個經理要不了幾天也要換掉這個“藍布馬褂”,其中的緣由就無需明說了。
所以,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來選擇一個合適的座駕,還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在此,筆者額外加一句,對于那些分期付款購車的消費者來說,除了考慮第一次首付時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一下以后每個月要給金融公司交還的分期貸款費用。筆者建議,每個月交還的分期款以最大不要超過家庭收入全部的1/3為好,這樣對生活的壓力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