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繁華掩不住內在的虛弱、拿來主義卻沒換來技術的進步……
中國汽車產業目前尚處于亞健康狀態。昨天,在2003中國汽車工業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機械局局長邵奇惠,對如何推進我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作出精辟論述,指出唯有遵循科學規律和市場規律才能保持中國汽車工業熱而不亂地發展。
邵奇惠認為,評價汽車產業健康狀態,不能只用產量,不能只用速度,也不能只用利潤,而要用是否符合科學規律和市場規律。邵奇惠提出,中國汽車產業尚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有幾個重要原因:
汽車管理法規缺失
首先是汽車產業尚未建立起以法律為依據的、完善的管理體系。與企業的改革相比,政府對汽車產業的管理顯得相對滯后。不僅不能適應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制約了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最近,經修改之后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即將頒布,相信定將對今后汽車產業的發展起重要指導作用。但是,只有這個《政策》是不夠的,業內希望盡快建立與汽車相關的法律體系。
自主開發進步緩慢
其次是汽車產品“井噴式”增長與自主開發的“故步依然”極不相稱。近兩年汽車產品如雨后春筍令人目不暇接,媒體形容為“井噴”,但仔細看看,絕大多數為舶來品種或稍加變動的車型,真正意義的自主開發產品似乎離我們更遠了。中國的汽車市場正轉變為由跨國公司主導,中國汽車企業正從市場的領導者轉變為市場的追隨者。
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工作得到各方面重視,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種種原因,核心技術始終為外方所有,以致多年來無論中方有沒有資本控股權或對等股權,卻無產品決定權和經營決策權,利益分配取決于外資。業內人士稱此現象為“有控股權無話語權”。
為合資不惜降要求
邵奇惠指出,有些方面更令人擔心,一是由于各地競相爭取合資對象,出現降低談判門檻,甚至忽視國家利益的現象。二是一些企業領導避開掌握核心技術的主要任務,偏重于資本運作。而事實上我們的資本很有限,這對產業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
“拿來主義”不能盲從
邵奇惠說,十分贊成采用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技術引進,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為了加快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迎頭趕上國際水平,“拿來主義”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有效辦法。但“拿來”的真正目的是要依托世界科技已有成就的再一次進步,要拿來并掌握核心技術,而絕不僅僅是不經思考地盲從。(羊城晚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