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歷來銷售轉旺 汽車業如何面對蕭條期
目前在經濟界,“冬天來了!”的說法已經不絕于耳,無論是IT互聯網、房地產、金融保險,還是人們普遍認為與經濟景氣周期相關度很低的消費品業,都有大佬站出來呼吁要準備過冬了。隨之而來的非正式說法是汽車業重量級企業上海通用,調減了今年度銷售指標,以減少庫存和對經銷商網絡的銷售壓力。據說已經有不少汽車企業同樣在積極調研,考慮調整年度總體銷售目標了,這說明連續三四個月來不斷下滑的市場走勢,已經讓業界明白,今年很難說的上是一個好年景了。
奧運會雖然還沒有等到激動人心的開幕式那一天,但很多廠商已經在部署九月以后可能來臨的傳統銷售旺季了。但相當多的業界人士對此并不樂觀,在美國次貸危機陰影依然籠罩和歐美股市接連下跌的態勢下,奧運后的中國經濟走勢依然撲朔迷離。雖然最新的政策取向有放松調控的動向,不過由于政策執行的延后性,也不能就此認為緊縮將告一段落。
并且目前最關鍵的是對未來前景不明導致的信心缺乏,以及物價連續上漲,已經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汽車和房地產是首當其沖的大件商品,最近的汽車銷售連遭打擊,是誰都能感受得到了的事情。最新的7月份銷售數據已經表明,這個月的總體銷售比上月再度減少近20%,不由讓人感到陣陣寒意,而展望8月,也沒有業界人士會對這個奧運月報以樂觀的情緒。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波“冬天”到底有多長,誰都心里沒底,因為不確定的事情好像又太多了點。
而按照《激蕩三十年》的作者吳曉波的論點,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每隔四到五年,便有一個調整期,那這波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的蕭條期,很有可能將維持兩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在2009年年底前,是看不到春天來臨的跡象的。
對于眾多車企和經銷商來說,現在已經不是比誰活得好了,而是要看誰活得長了。只有剩下來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春天中得到更為迅速的發展,現在是“剩者為王”定律開始發威的時候了。所謂“剩者”,就是能熬到最后的人,是前瞻性的策略和鐵血的紀律意志讓他們成為了“勝者”。
原來從事摩托車現在升級為汽車的力帆老總尹明善曾說:“中國摩托車行業是剩者為王,剩下來的企業才能為王,誰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勝利者。因此力帆進入汽車行業以后,堅持下來就已經是一種勝利了。”那在這未來的兩年中,還有多少人會堅持下去,有多少人會被淘汰,恐怕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話題,已經有很多經銷商在面對數量巨大的汽車庫存在哀嘆。
2008年這個車市冬季的復雜度和困難度,要遠遠大于2004年那一波。不過誰能未雨綢繆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悲觀的情況去思考對策,誰就能受到命運的光顧,成為充滿智慧和幸運的“剩者”,盡管這樣的企業可能為數不是很多。
2004年那波與今年最大的不同在于,那年僅僅是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央行收縮銀根后迅即便產生了正向的反饋,宏觀經濟并沒有出現著陸跡象,而且消費者依然對前景充滿信心,在和汽車廠商博弈降價與否問題后,便義無反顧地在年底加入購車大軍,讓汽車業界實現了在第二年度的繼續增長。而今年自年初的雪災開始,所有措手不及且能影響經濟成長的大事情一個接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的出口已經收到了影響,成批的外貿企業開始歇業和轉行;而消費者在物價飛漲和收入縮水的打擊下,對經濟前景普遍沒有信心,也開始進一步捂緊了錢包,而變得開始不愿消費,體現在大件商品汽車上,自然是銷量節節看跌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準備過冬是所有業界人士都開始謀劃的策略了。所有的方法可能就最后歸結為四個字:“苦練內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輕松,因為這牽扯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到管理的一系列運作體系,甚至可能要轉變現有的產銷布局,重新調整并構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稱得上是在蕭條市道中鳳凰涅槃般的轉變。
而所有的“內功”環節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工藝水平、加強成本控制、強化營銷推廣等等,都能帶來一定效益,但“創新”一定是最根本的要素,以及是企業在生存和發展中的基礎,做好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銷售創新,才能給予企業最大的生存空間和旺盛的生命力。
新一輪的殘酷競爭即將開始,在“剩者為王”的時代,已經不是類似以往單純依靠降價能解決問題的。單純降價短時間內是能帶來銷售的刺激,但風聲鶴唳的市場中,這肯定會導致競爭對手的迅速跟進,這樣的博弈結果就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而且在一片降價聲中,邊際效應會遞減,不斷降價后對利潤吞噬將是十分可怕的,這并非是車企的好選擇,更不是單車利潤微薄的自主品牌的最佳策略。降低市場期望值,苦練內功狠抓品質和品牌建設,應該是應對寒冬的唯一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