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汽車時速超過120公里發生碰撞時,碰撞死亡時間只有0.7秒。就在這0.7秒間,去年我國有10.4萬人死于交通事故。事實上,近些年中國每年都有10多萬人因交通事故致死。雖然我國汽車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1.9%,但事故死亡人數卻占全世界的15%左右。今年世界衛生日的
主題為“道路安全”。
急速成型的汽車社會,交通擁堵的舊患未愈,每年百萬新手貿然上路,另一殘酷的事實證明,道路安全成為比擁堵更可怕的“社會頑疾”。法新社發表文章說,去年就有1100萬新手上路的中國城市交通“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變革”,“現在中國的道路是世界上最危險的”。
由自行車社會向汽車社會躍進,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缺位,正在努力以優化城市結構,大規模的道路改建來填補。由兩輪跨入四輪驅動的社會,公眾交通安全意識將如何提升?是否真的要以拙劣的駕駛技能和無視交通法規存在的教訓為代價?汽車安全在國外有成熟系統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而與產品缺陷有關的汽車召回,在國內也是汽車制造商沉默以對的話題。道路安全問題無疑將在產業急速發展的背景下由靜默走向聲張。這股力量,在未來以何種方式釋放,將成為影響我國汽車產業外部發展環境至關重要的一環。
“馬路殺手”阻滯公共安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到2010年,中國家用轎車保有量將達到1466萬輛。去年在上海舉辦的汽車安全性國際研討會公布,僅2002年,我國就發生與汽車相關的交通事故77萬起,死亡109381人,受傷5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3億元。今年1月5日,
北京高速路上演“黑色周一”的慘劇似乎在更急切地發出警告————“馬路殺手”是伴隨著汽車文明隨時會現形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