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3年接近尾聲的時候,面對汽車行業強勢增長的產銷數據,很多人出乎意料的程度并不亞于2002年。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跨國汽車巨頭們的積極投入是中國汽車業得以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
歐美企業戰略部署就緒
2003年,中國汽車市場保持了2002年以來的快速增長勢頭,1至11月份全國汽車生產超過400萬輛,銷售達到391.75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30%。與汽車市場的強勢增長相對應的是,所有的跨國汽車巨頭都對中國市場繼續投入了極高的熱情,沒有項目的迅速在今年敲定了合資合作項目,有項目的則加快項目進展,并紛紛追加投資,擴大合作。
在今年,新項目合作開展最多的當屬戴姆勒-
克萊斯勒。9月8日,戴-克與
北汽控股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協議中,戴-克確認中國是其最重要的發展區域,并確認將北汽控股公司作為重點合作伙伴長期合作,合作產品將包括多種
乘用車、高級轎車(與
北京吉普)、各種商務用車(與北汽
福田)及關鍵零部件等,雙方合作項目的投資總額預計為10億歐元。最近,發改委又批準了戴-克與臺灣
中華和福建汽車合作的輕型車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也有2億歐元。
以10月份國產
寶馬在沈陽下線并在全國上市為標志,全球汽車業的核心——“6+3”跨國巨頭們(通用、
福特、
豐田、戴姆勒-
克萊斯勒、
大眾、
雷諾-
日產、寶馬、PSA、
本田)均已順利完成了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布局。
同樣是在10月,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比爾.福特的訪華讓人們看到福特在中國加快了腳步。比爾.福特與
長安汽車集團簽署了一份意在擴張雙方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諒解備忘錄,其中包括:雙方在未來幾年內共同投資超過10億美元用于把
長安福特的產能從目前的年產2萬輛提高到15萬輛并建設一個新的轎車廠和
發動機廠。
似乎是互相有約,比爾.福特前腳剛走,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瓦格納接踵而至。瓦格納把即將國產的
凱迪拉克和通用的汽車信貸業務帶到了中國。他同時表示,中國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資環境促使通用汽車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投資市場。作為回報,通用汽車承諾將繼續充分利用其在全球的豐富資源,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全面提升在華業務。
作為中國市場的先行者,德國大眾在華的地位受到空前挑戰,當然不會甘心。據德國大眾汽車公司CEO皮舍茨里德透露,大眾未來4至5年內將在中國新增投資60億美元。在中國汽車業舉行50周年紀念活動的同時,投資10億歐元的
一汽-大眾第二轎車廠在長春奠基。另有跡象表明,大眾將以提供汽車金融服務的方式,支持在華兩個合資企業的轎車銷售。
日系車圖謀后來居上
以
豐田、
本田、
日產為主要代表的日系車在美國市場上取得的成功世人有目共睹。在我國的進口車市場上,日系車也一直是一枝獨秀。但在本土化生產方面,日系車卻起步比較晚。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日系車在華的發展走了一條以出口戰略為主導的路,直到近兩年,這種格局才開始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改變。但精明的日本人知道,來得早不如來的巧,憑借在歐美市場上進行市場擴張的成功經驗和更貼近東方人消費心理的造車
理念,日系車在中國市場完全可能做到后來居上。
與豐田、日產相比,本田先行一步,1998年成立的
廣州本田在中高檔轎車市場取得了成功之后,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今年下半年又把觸角延伸到經濟型轎車,推出了價位在10萬元左右的
飛度。據稱,廣州本田今年年底有望把產能提升到24萬輛。另外,本田今年7月還和東風在武漢合資成立了一家新的整車企業,將在明年生產越野車——
本田CRV。同時,本田與東風、
廣汽合作的出口基地也在今年開始運作。
與本田“以點帶面”的發展軌跡相比較,豐田和日產更注重從大的區域上布局謀勢。在去年分別與
一汽、東風簽署了盤子巨大的合作協議后,豐田和日產在今年穩步推進著自己的計劃。
豐田的做法是典型的日本人的行為,謹慎而又精于算計。在整合了原來的豐田進口車
經銷商渠道和幾家合資企業(天津豐田、
四川豐田、一汽豐越)的產品銷售網絡之后,豐田與一汽于10月底成立了“
一汽豐田銷售公司”,使紛亂無章的一汽豐田合資架構終于清晰了許多。與此同時,豐田與
廣汽的合作進行得悄無聲息但卻令業界震動——也許在利用一汽整合幾家原來規模都不大的合資廠時豐田就已做好了把
佳美、
凌志這些更高端的車型放在廣州生產的戰略布局。最新的跡象表明,雙方在廣州南沙建設合資工廠的用地都已經準備完畢。
與豐田的“左顧右盼”相比,日產的表現要“專一”得多——最近東風有限總裁中村克己明確表示日產暫時不會考慮其他合作伙伴。今年6月初,
東風日產合資成立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在武漢掛牌,不久,雙方合作的第一款
乘用車——
NISSAN陽光下線。11月下旬,東風有限發布了為期4年的事業計劃,提出了到2007年
商用車進入全球前三名、乘用車年產超過30萬輛的計劃。
市場決戰即將打響 如果說2002年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還主要表現在戰略層面的謀篇布局上,那么到了2003年跨國公司們除了繼續細化和落實戰略部署,在產品和市場層面上的短兵相接也越來越多起來。總的來看,2003年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紛紛向中國市場拿出自己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過去,跨國公司經常把在歐美市場都已經淘汰了的產品拿到中國來生產,但今年行不通了。個別
廠商還因此而飽受媒體非議,甚至付出沉重的市場代價。
二是市場越來越細分,跨國公司競相豐富產品譜系,為迎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而引進不同檔次的產品。轎車方面,以往跨國公司的合資產品主要集中在10萬到20多萬這個區間,現在,開始向兩端延伸,不管是價位在40萬以上的豪華轎車(像
寶馬、
奔馳)、高檔
SUV(像
豐田陸地
巡洋艦),還是10萬元以下的經濟型轎車(像
飛度、
高爾),都開始進入了國產車的陣營。
商用車方面,重型高檔
商用車的本土化生產步伐也在加快,如
VOLVO重卡、奔馳系列商用車。
三是許多新產品上市后降價節奏加快,價格越來越與國際接軌。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行業暴利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尤其是今年以來許多新產品上市不久(有的都不到2個月)就開始調價,這是以往所沒有的。而且,個別國產的合資品牌產品的價格已經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是服務領域的競爭開始啟動。廠商在產品推廣過程中,開始把服務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砝碼,這一點在商用車領域尤其明顯。廠商在鋪設銷售服務網點和制定4S專營店的標準方面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心思。
顯然,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一場針鋒相對的市場決戰即將打響。跨國公司對于促進中國汽車業的快速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樣,中國市場對跨國公司壯大自身的意義也是非同尋常,認真研究并深入了解這個市場,以積極審慎的姿態邁好在這里的每一步,將決定著其能否在中國最終取勝。(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