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時間來證明吧,我們多些耐心。
先來看這樣一段演講,這是《南方都市報》前總編輯--被視為《南方都市報》靈魂人物的程益中的一次演講:
" 《南方都市報》創辦之初,曾經面對許多質疑、責難和非議。我還記得在一次大會上,我只說了三句話,卻三次引來哄堂大笑。我說:'我認為我們現在要思考的問題,不是《南方都市報》在廣州激烈的報業競爭中有沒有生存必要和生存空間的問題,而是《南方都市報》該如何盡快成為廣州報業老大的問題。'哄堂大笑。我接著說:'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報業理念、編輯思想和管理制度,我敢說就不是《南方都市報》會不會成為廣州某報、羊城某報的對手的問題,而是廣州某報、羊城某報會不會成為《南方都市報》對手的問題。'接著哄堂大笑。我又說:'可是大家一定要明白,在熱鬧的馬路邊栽樹,絕對不能栽小樹,絕對只能栽大樹。《南方都市報》必須要有足夠的投入,一開始就是參天大樹,而不是一腳就可以踩死的小苗……'這一次我是話音未落就被哄堂大笑淹沒了。 "
程益中講這番話的時候是在1995年。當時,《南方都市報》還只是一個多少人知道的羊城小報。"要辦中國最好的報紙"--這句口號在一度被眾多專業人士引為笑談。但是,"程式狂妄"成就了《南方都市報》發展的內在動力,并成為《南方都市報》的快速標簽。5年之后,《南方都市報》枝繁葉茂,人才濟濟,成為一段家喻戶曉的中國報業傳奇。
2007年8月,一貫低調的比亞迪集團總裁王傳福在其旗下新車F6下線儀式上,竟當著眾多媒體記者的面,喊出這樣的口號--"2015年成為中國汽車單品牌銷量第一的企業,2025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企業"。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這句口號不僅可笑,還需外加充分的"不可能"佐證。
客觀而言,在資訊發達,演繹繁多的年代,"說大話"和"講述理想"之間的界限已經日漸模糊。"說大話"在今天可能引發的巨大代價,人人都懂得。那么,王傳福為什么要說?又憑什么可以說?
僅僅是為了博出位?比亞迪超過300多億的企業規模和以往低調務實的行事風格,不能完全支持這樣的判斷。
如果王傳福不僅僅是搏出位,那么,我們不妨多些耐心,并多做些細化的思考。
一直以來,中國的汽車產業就如同中國的足球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歷來是輿情的主旋律。例如之前規劃中的三大三小戰略布局,最后都落得合資了事,引來國外車型,占得國內市場,分得豐厚利潤,至于其它,就先顧不上了。
倒是在一些草根汽車企業身上,我們還能看到這個民族血液中尚存的那點"骨氣"。雖然大家都可以笑話吉利"四個輪子加一個蓋"就是汽車的理論,雖然大家也可以罵奇瑞"遠看幾十萬,近看十幾萬,坐進去幾萬"的品質--但不可否認,自主品牌車企得益于中國多層次的市場,在夾縫之中堅韌地成長,并且日漸逼近主導地位。
比亞迪電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手機電池產品基本被SANYO,SONY等日本企業壟斷。正是因為比亞迪10年的努力,逐步打敗了SANYO、SONY等日本頂尖的電池企業,憑借優異的質量控制,成為MOTOROLA、NOKIA的戰略合作伙伴,并成為這個行業之內的隱性世界冠軍。這之中,"有骨氣"應該可以說是比亞迪成長的基因。要不,誰看著滿世界的SANYO,SONY的產品,頭都會暈的。
現在輪到汽車了,雖然比亞迪在電池行業的成功并不代表其必然能夠在汽車行業內獲得成功。但是,對于這樣一個"有骨氣"的企業,我們,尤其是我們的媒體,能否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畢竟,時間最終會證明,王傳福說的究竟是"大話"還是比亞迪的"理想"。如果是大話,那么最終承擔這代價的還是他本人。然而如果最終證明,這是一個偉大企業的理想開端,那么我們到那個時候再之致以敬意也不遲。
中國企業集體戰勝洋品牌在其他行業中已屢見不鮮--前有家電業,后有PC業。消費者包括我們的媒體精英,也不妨更加自信些,以更加愛護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其實,消費者已經在用腳投票了,比亞迪F3的持續熱銷,上市一年半,總銷量就達到10萬輛,已經創造了自主品牌汽車的新傳奇。
想想那些以圈錢為能事的開發商,想想那些天天漲價的房子,再看看天天降價的汽車。說句公道話,比亞迪們,或許才是中國產業的脊梁。中國制造業需要精氣神!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