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打三巨頭 川普手撕車企巨頭始末及真相
■ 大誤!
雖然川普的推特是有令股價下跌、震懾對手的威力,但動輒上億、十億美元的投資建廠計劃如果看成是口頭脅迫的產物,那就大誤了。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清川普的立場。
其實希拉里的競選演講也提到了增加制造業崗位、支持汽車工人、為中產階級減負等圖景,但民眾已經厭倦了精英政客的畫餅,那不過是溫柔的陷阱。反觀川普這樣的泥石流,四處煽風點火,口無遮攔倒是激出了不少人的怨氣。
讓制造業回遷美國,他所謂的“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張,到底能給多少制造業工人帶來實在的好處呢?
目前美國社會占總人口0.1%的最富有家庭,擁有占人口90%的家庭的財富總量。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過去30年間,占人口比重90%的美國底層家庭獲得的財富比例下降了13個百分點,而人口比重僅0.1%的最富有家庭財富占比卻不斷攀升,兩者差距不斷拉大。
川普可不是什么工人階級、中低收入人群的代言人,他的內閣富豪云集,華爾街、石油、軍工利益集團背景突出,國務卿是美孚石油CEO、財政部部長是高盛合伙人,就連福特董事長也是川普內閣的能源部副部長,福特CEO瑪麗是科技部副部長……試問,一個從小生活優渥、資產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富豪總統和一個居于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內閣,如何能有效保障草根的利益?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CEO Rex Tillerson,現任川普政府國務卿
至于川普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35%關稅,威脅的成分大大高于實際,畢竟打嘴炮跟推翻北美自貿協定相比,還是過于雞毛蒜皮。真要給從墨西哥運過來的汽車加征35%關稅,這些成本自然會轉嫁在美國消費者身上。頻頻被攻擊的墨西哥也表了態,其經濟部長近日表示,一旦遭到美國的關稅打擊,墨西哥也會回擊。
另外,可別忘了川普的另一個身份是真人秀節目主持人,善于制造話題和作秀本就是他所長。一個時常半夜發推特的7旬老人,到底是什么樣的信念在支撐著他?他當然熟知社交媒體傳播規律。競選期間,他的競選顧問特意研究和實驗了社交媒體的受眾定位和營銷方式。
有美國學者分析川普的心理,認為他是一個好斗、強勢、精明、自戀、外傾性極強而宜人性極差的人,川普的演講和推特風格都極具煽動性,情緒化的Loser、Stupid、Weak、Worst經常出現,這或許就是他情緒的直接輸出,狂刷推特也是他外傾性極強的表現。另外,發個推特這么低成本的方式,就能達到攻擊對手、自我營銷等諸多目的,或許這樣的極低投入、極高回報的方式,更符合一個商人的邏輯。
競選之初就高喊就業口號,競選成功的不少投票就來自藍領白人階層,上臺了不弄出點動靜來豈不是打臉?
其次,車企回遷是個偽命題,促成他們做出投資決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汽車市場和產業正在發生的變化。
不止中國熱愛SUV,美國人民也對皮卡、SUV和跨界車需求旺盛。2015年,SUV和皮卡占美國輕型車銷量的比例為56%,2016年約為60%。有機構預測,這一占比將接近70%,這也意味著轎車市場將進一步失守。
在市場終端,經銷商也需要為轎車讓利更多。據《凱利藍皮書》的數據,賣出一臺Midsize中級轎車9月平均讓利14.1個百分點,而中級跨界車只需7.4%。今年11月,寶馬在美國市場的銷量近一半由SUV提供。豐田北美CEO也表示,2017年豐田美國市場上的SUV和皮卡銷量將占63%。
鑒于這樣的市場形勢,車企也正調整產品結構,削減轎車產量、投放更多SUV和跨界產品。于是就有了將經濟型轎車、銷量不佳車型遷移到墨西哥的戰略舉動。
為什么都是墨西哥?從貿易自由度和勞工成本來看,墨西哥是個好地方。基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和美國的汽車貿易關稅為零,且墨西哥與歐盟也有自貿協定。勞工成本方面,美國汽車工人每小時工資平均約33美元,而墨西哥當地工人約10美元。
以福特為例,福特墨西哥廠的勞工成本比美國工廠的要低40%。擁有可觀利潤的高級和大型轎車尚可在美國設廠,但小型車勢必要削減成本保持競爭力。
福特在2016年4月就透露,福克斯和C-Max的生產將從密西根州轉移到墨西哥,而本土密歇根州的生產線屆時投產全新硬派SUV Bronco,該車已停產20年,在新的市場形勢召喚下,它將復活上陣。
車企在被川普攻擊后公布的投資計劃,也并不存在回遷或者減少就業的問題。美國本就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且硅谷正孕育著全新的產業變革力量,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上,美國依然具有絕對優勢,車企勢必要在美國進行戰略投資,刷新技術應對未來。
福特在美增加投資主要生產新能源和自動駕駛車輛,這是應對產業變革的必然之舉。福特CEO就表示,就算川普沒當選,他們也會作出相同的決定。川普的攻擊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他們的決定。
目前僅福特答應暫停林肯MKC遷出,個中原因,除了需要回應下新一屆政府,進行危機公關,更多的恐怕是因為林肯品牌近年漲勢良好,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還能接受。
而且!!!福特原本計劃小型車轉移到墨西哥生產,這一點至今并沒有因為川普而發生改變,遷出后原有的生產線并沒有關閉,只不過把產能讓給了更有利潤的車型,何來的影響就業?
■ 川普政府對美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川普在去年11月當選后公布了一個“百日新政”計劃,其中將對汽車產業有影響的主要包括:“取消奧巴馬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特別是對開發使用頁巖氣、清潔煤的種種限制”、“企業稅率由30%降至15%”、“貿易協定重新談判,使之更符合美國利益”。
2025燃效經濟性法規懸了
能源是影響汽車產業的一大因素,川普政府打算進一步放開對石油生產的監管,提升油氣產量,這可能會減緩美國汽車產業從內燃機向電池電機的轉變進程。
奧巴馬政府時期加強了對汽車產業在環保方面的責任監管,目前美國環保署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負責監督燃效和溫室氣體排放。按照原來的計劃,2025年輕型車的燃效標準將會提高到50mpg(約百公里4.3升),車企為此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資金,加速推進混動、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
而川普本人,本就打算不甩巴黎氣候協議,并且公然表示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目前看來川普政府打算放松環保方面的要求,現有的美國企業平均油耗標準執行效果或許會大打折扣,車企能緩上一口氣。
自動駕駛去往何處?
目前美國汽車業和科技公司正轟轟烈烈開展自動駕駛技術研究,2017年的CES基本淪為了車企的秀場。
去年,奧巴馬執政期間出臺了《聯邦自動駕駛汽車政策》,除了要滿足15項安全評估外,自動駕駛汽車制造商還要求與政府共享大量安全性和軟件方面的數據,并提出了對科技公司的要求。
谷歌、Uber、福特、Lyft等對此并不買賬,他們組成了一個游說團隊,游說白宮放松對自動駕駛的監管。雖說川普主張簡化行政監管,但基于他不套路出牌的原則,目前川普是否會放松對自動駕駛的監管尚不明朗。
■ 結語:
美國在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一直穩固,硅谷科技公司很可能走在自動駕駛這一波技術潮流的前端,因而汽車產業,或者說出行/運輸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的重塑、商業模式將發生質變。雖然川普執政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還不明朗,但這一點毋庸置疑。
自動化程度提高導致部分傳統勞工被淘汰,但美國的制造業產出和效率一直在持續增長,并且美國占據了高附加值的產業領域和產業鏈環節。美國汽車制造業,也會繼續淘汰低附加值(比如經濟型轎車生產的外遷),留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部分。把握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產業革命機遇,完成新一輪產業升級,這種趨勢符合美國利益,并不會因為川普的攻擊而發生改變。
川普揪住“就業回遷”做文章,但無法掩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階層固化上升通道阻力變大、教育成本不斷攀升的真相。而這些,恐怕才是影響就業的真正原因。積極來看,川普政府主導下,如能切實降低能源成本和企業稅率,這倒可能吸引車企制造工廠回遷,從而帶動就業。(文:太平洋汽車網 趙婷婷)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帶著信心而來 試駕一汽-大眾捷達 VS5
- 2豐田新一代卡羅拉或將于8月8日正式上市
- 3美系豪強對決 林肯大陸較量凱迪拉克CT6
- 4空間與續航兼顧 長安歐尚A600EV實拍解析
- 5怕不怕?新款一汽-大眾邁騰尾標下帶字母了
- 6亞洲龍2.0L車型申報圖 起售價或低于20萬
- 7新款本田繽智正式上市 售12.78-17.68萬元
- 2豐田新一代卡羅拉或將于8月8日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