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展的最后一天,南北
大眾試圖以全線降價來挽救銷量下滑頹勢。但是一周過去,整個
北京幾大車市表現出的冷清讓不少業內人士都感到詫異,“汽車市場到底怎么了”。一些專業人士評析,這次降價對于整個汽車制造業來說,意義無疑非常深遠,而從汽車消費的角度講,降價更加強了不少消費者持幣待購的信心。
在各大車市,幾天來看車買車人流并沒有明顯的增加,不少消費者到車市只是看自己打算選擇的車型是否有價格的“松動”。一位在車市閑逛的消費者說:“
大眾降價,使我們認識到汽車降價是一種必然,因此能推遲購買就推遲購買。”一位前來看
捷達車的消費者說:“我看了,降價后的價格和
經銷商一個星期前給我的報價幾乎不相上下,我來看的目的就是想打聽一下,是否在降價后的價格上又有所優惠。”
一位市場銷售
捷達人員說,上周幾天來,廠家的人員一直都在關注市場的反應,并不間斷的和他們進行座談,對于降價后車市出現的情況,廠家人員都非常不理解。這位人士判斷認為,大眾選擇在這個時機降價并非最有利的時機,主要是因為五月的汽車消費出現全面下滑,大部分消費者在經歷了今年幾波的降價潮后,已經把買車的計劃往年底順延,再加上車展過后,車市往往會進入一個冷淡期,這段時間大部分消費者會進入一個理性的消費時期。
亞市商務中心的且小剛說:“其實大眾降價后車市出現的冷遇是可以預見的。在這次降價前,經銷商為了完成銷售數量,已經暗自把一些車型價格訂得很低,這次價格下降雖然涉及的車型多,但是降價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因此,對于打算購買大眾車型的消費者的吸引力就不會太大。”
從一周的市場反應來看,這次降價對整個汽車行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車市的影響。首先,這么大范圍的汽車降價,在國內汽車行業歷年來僅見,大眾品牌幾乎占據著汽車市場30%左右的市場份額,它的降價對于這兩年新進入的汽車廠家是一個警示,國內汽車已經走過了最為輝煌的“黃金時期”,進入一個充分競爭的階段。另外,這次降價給了汽車企業一個信號,一直以來屢試不爽的價格微調已經越來越難以啟動汽車消費了,而最有效的可能就只能是部分車型價格最終“一探到底”了。
從汽車消費的角度講,消費者對于汽車已經產生價格恐慌,對于剛剛購買的車幾天之后的價值縮水,今年年初已經開始變得非常普遍。上周,本報接到一位張姓車主的電話稱,自己在10天前購買了一輛售價為11.73萬元新款捷達,聽說最近大眾系列全線降價,這位消費者詢問廠家是否有補償差價的消息。這位消費者說:“我在買車時也沒有和經銷商簽訂降價補償協議,現在新款捷達降價1.2萬,實在是有一點冤枉。”
但是經過確認,這位消費者購買的車型為新款捷達豪華型,當時購買時廠家的限價為12.98萬元,但是經銷商為完成銷售數量,早已經在廠家的默許下,把價格壓在12萬以里。這樣,這位消費者早已在大眾降價前以降價后的價格買到了車。這位消費者后來說:“我后來以一位買車人的身份咨詢了該經銷商,我所購買的這款車仍然可以在降價后價格的基礎上,下浮4000元左右。”即使這樣,張先生10天前購買的車仍然和實際的售價有近4000元的差價。同樣,
寶來、
高爾夫等車型也有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