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距長≠空間大 走出大空間車挑選誤區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用數據說話”,這種說法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由于數據相對客觀,可以避免一些主觀或者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因此它常常會被人們作為選車的重要依據。例如很多消費者在選車時,就對長寬高、軸距這些數據非常關注,并以此作為空間判斷的依據。選車要不要看數據?當然要看。尺寸大的車空間更大,從大多數車型的情況看,這一說法是基本成立的。但如果“唯數據論”,那就不一定妥當了。因為設計理念的不同,數據有時候也會騙人。本篇,我們就從大家熟悉的車型中,找幾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尺寸=空間”到底是否成立。
酷熊/哈弗M2本質上是一款車,從尺寸上來看,它們的軸距只有2499mm,車長在4米左右,充其量只能算是A0級車型。但是駕駛或乘坐過這兩款車的人應該會驚嘆于其內部空間的表現。例如人們比較注重的后排腿部空間,酷熊/哈弗M2足以讓很多B級車汗顏。
如果你看到酷熊的外形,可能會說“要這么說,小面豈不更大?”的確,酷熊這種的方盒子設計確實有些極端。但下面的兩款車,至少不會被當做另類吧,但它們的空間與數據之間的反差,也是比較驚人的。
左:老款騏達 右:奔馳A級
之所以舉老款騏達為例,是因為新騏達的軸距已經到了2700mm,大是應該的。老款騏達的車長只有4.2米左右,軸距僅為2600mm,在A級車中尺寸算是比較小的。但要想在A級車中找到一臺后排空間比它大的車型,還真不容易,很多軸距超過2700mm的B級車,也不敢說后排腿部空間能超過騏達。
奔馳A級也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奔馳A級的車長只有3883mm,軸距為2568mm。按長度看是標準的A0級,軸距最多也只能算是A0+,但它的后排腿部空間,足以滿足一個1.7米左右的乘客翹二郎腿。
以上例子只是想說明,雖然有些車尺寸小,但只要設計理念到位,即一切以空間拓展為目的,一樣可以獲得很寬敞的內部空間。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軸距尺寸和外觀尺寸判斷車內空間。
各級別的“反差車型”
老款雅力士的車身長度為3750mm,軸距是2460mm。新POLO的長度是3970mm,軸距是2470mm。單從數據看,新POLO車身長了220mm,軸距也有10mm的優勢,幾乎可算作跨級,怎么看新POLO的空間都應該更大一些。但實際情況卻是,兩款車的空間表現正好反過來,雅力士在無論是縱向空間還是頭部空間,都感覺有著“220mm”的優勢。
英朗XT的長度和軸距為4419mm/2685mm,和高爾夫對應的4199/2578mm分別有著220mm和107mm的優勢。這個差距不算小了,照常規來看,兩款車的尺寸相當于差了一個級別。如果憑數據直觀判斷,英朗XT的內部空間應該要比高爾夫大得多才對。然而實際情況,雖然英朗XT不至于輸給高爾夫,但最多只能算是“勢均力敵”,尺寸的優勢并沒有兌現為空間方面的優勢。
雪鐵龍C5的長度和軸距為4805/2815mm,昊銳為4838/2761mm。雖說雪鐵龍C5長度上少了33mm,但軸距有著54mm的優勢。按照大多數人的觀點,軸距對于空間的決定性作用要比車長更大。因此從數據來看,至少雪鐵龍C5在空間方面不應該輸給昊銳。
實際情況同樣未能與數據對應。雪鐵龍C5的后排空間,頂多只能用“不錯”來形容,算是合格的B級車,但要遜于絕大多數軸距在2.8米以上的同級車。相反,昊銳的后排,則幾乎可以與所有的大空間B級車媲美,不輸給軸距2800mm的雅閣、軸距2837mm的新君越,也不輸給軸距2850mm的蒙迪歐致勝。
新老車款之間的反差
不同品牌車型之間的比對,或許還會引起一些爭議。那么以下這些同品牌同車系之間的變化,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當然這種例子相對少見一些。
新老雅力士
為什么前面雅力士對比POLO的時候提到老款雅力士?就因為新雅力士的尺寸變大了。新雅力士的長度達到了3915mm,比老款增加了165mm。但實際上新老雅力士的內部沒有任何變化,空間是一樣的。或許你會覺得這個例子有點“菜”,不具備說服力,因為了解新雅力士的人都知道,它的增大只不過是調整了前后保險杠,當然不會增加內部空間。但對于“僅看參數,而沒有深入了解”的人來說,這樣的誤解還是有可能存在的。
新老POLO
老款POLO勁情的長寬高為3916/1650/1465mm,軸距為2460mm,新POLO對應的數據為3970/1682/1462mm,軸距為2470mm。新POLO的長度多了54mm,寬度增加了32mm,軸距也增加了10mm,這對于一款A0級小車來說,增加的幅度不算小了。而且從常規的車型換代來看,新車增加尺寸,當然會體現在更大的空間上。說實話,在新POLO國內亮相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新POLO總算要解決一下后排空間相對局促的問題。然而任何一個有此預期,或者說對后排空間比較注重的人,看完新POLO以后肯定會失望,因為新POLO的空間不僅沒有變大,甚至感覺比老款POLO還要稍微要小一點。
新老馬自達6
馬自達6的長寬高4670/1780/1435mm,軸距2675mm,這個數據作為B級車來說,的確有點拿不出手了。作為換代車,睿翼的長寬高達到4755/1795/1440mm,軸距達到2725mm,雖然在B級車里算不上大,但相比馬自達6的提升幅度也是不小的。但如果你以此預期睿翼的空間要比馬自達6有明顯改善,恐怕又會失望而歸——兩款車無論前排還是后排,空間表現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睿翼多出的尺寸,絲毫沒有體現為空間優勢。
正確看待尺寸與空間之間的關系
以上只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反差比較大的例子,其實尺寸與實際空間表現之間錯位的常規例子還有不少。例如不久前上市的逸致,軸距比途安長102mm,長寬高方面也略有優勢,但內部空間卻要比途安局促。
為何有時候大尺寸不能體現為大空間呢?首先這與車型設計理念有關。有些廠商刻意注重空間的優勢,因而在設計上,會犧牲如造型、操控甚至重心分配,來一味的追求大空間。前面提到的“小面豈不更大?”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很能以極端的方式說明問題——如果什么都不顧,車型設計成四四方方的盒子,空間肯定小不了。
在過去,空間拓展的設計理念與車型“血統”是有一定關系的。常規來看,日系廠商相對更注重空間拓展,美系廠商則最不注重空間拓展,而歐系廠商基本居于二者之間。不過,隨著全球化的加劇,這種“定式”正在發生改變。例如日系車中也有尺寸不小空間不大的車型(如逍客、逸致),德系車、尤其是大眾車的空間拓展能力,現在已經得到顯著提高,市場上的例子也已經相當多。而美系車,目前很多技術已經國際化,雖說目前車型設計整體上還是同等空間的情況下尺寸偏大,但空間拓展優秀的例子也開始漸漸多了起來(如科帕奇)。
需要注意的是,空間拓展優秀,并不一定就是優勢。能夠將空間與造型、性能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達到一種均衡,才是真正顯示設計師功底的地方。因此,空間拓展好的車型,競爭力卻不一定強。從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不難看出,空間對比中處于劣勢的車子,銷量卻并不一定差,相反同樣也成立。例如POLO,一個月的銷量比雅力士賣半年還要多,為什么?因為買A0級兩廂車的人并不注重后排。相反,雅力士為了空間而犧牲了車身比例,使得它的外觀無法得到國內消費者的認可。同樣的,昊銳雖然空間很大,但也因此影響到了后部的車身比例,這同樣也制約了其市場銷量的發揮。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