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量已接近6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三汽車大國,而且發展速度居世界第一。來自ICInsight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輛汽車中的電子器件價值從1990年的672美元提升至2004年的2132美元。預計2010年每輛汽車中的電子器件占總價值將由2001年的23%增加到35%,而用于混合動力汽車的電子器件在總價值中所比例將達50%,屆時世界汽車電子市場的年銷售額將達到3000億美元。但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的說法,截至2005年,中國車用芯片供應能力是零。那么,都是哪些因素把中國本土IC設計者擋在了圈外?
第一,在民用市場取得成功的經驗,是設計公司進入車用芯片市場的基礎。要說中國本土IC設計公司近兩年取得長足進步一點都不過分,但這都是立足于系統外圍芯片甚至是替代性產品,據此就說中國芯片設計業在相關民用市場站穩腳跟實在牽強。沒有豐富的消費電子市場成功經驗,想進入要求苛刻的車用芯片供應商行列恐怕入口在哪兒都難以找到。飛利浦半導體表示,汽車電子對質量和設計周期要求都比較高,對于環境溫度的要求和消費電子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它對設計技術要求很高,不是任何人找一間辦公室就可以做的。
當然,在汽車電子終端產品上,對于國內消費電子大廠來說,還是具有進入汽車電子市場的實力和資源的,如果這些消費電子大廠愿意真正投入的話,不能說他們都是沒有希望和潛力的。只不過汽車電子由于要和汽車本身的設計和品牌的推出相結合,所以不會像消費電子那樣今天建了生產線,明天就有回報,而是有一個較長的回報周期。所以,對那些進入或計劃進入汽車電子市場的中國整機制造商而言,能否耐得住寂寞是一大考驗。
第二,自有的芯片制造能力,是車用芯片供應商保證產品高品質的要件。也就是說,在汽車電子領域的IDM是Fabless+Foundry模式難以替代的。擁有自己的晶圓廠,是IDM對付Fabless公司非常關鍵的利器,因為許多IDM面向車用芯片開發的專門工藝是難以外包的,而Foundry業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對抗IDM廠在系統層面上的專業能力、設計能力、先進及專門工藝技術及材料的領先優勢。這樣看來,由于中國的芯片制造主要依靠Foundry廠商,因此相應的車用芯片生產工藝目前可能還不具備。
目前英飛凌在剝離DRAM業務的同時,卻在馬來西亞Kulim興建200mm晶圓廠,據悉計劃2006年底投產的該廠將在2007年轉向汽車電子芯片制造,屆時目前位于德國慕尼黑的150mm生產線將停止運作。英飛凌汽車、工業及多元化電子市場事業部汽車動力業務部副總裁及總經理ClauseGeisler表示,“關于汽車用芯片,英飛凌不會把車用芯片生產業務外包。”據介紹,德國Melexis公司也是有自己的晶圓制造廠、并對RFBiCMOS工藝有技術專長,因此在控制產品成本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
第三,與整車廠成功合作的經驗,是車用芯片供應商的產品被系統方案提供商采用的決定因素。目前,全球領先的車用芯片供應商除加大對系統方案公司技術扶持力度外,與知名整車廠建立起非同一般的商業合作信譽度,是他們牢牢掌控在汽車電子市場的殺手锏。ClauseGeisler說,“通過與這些知名廠商保持緊密合作關系,英飛凌能夠預先得知客戶對下一代汽車電子產品的要求,并在第一時間內開發出符合要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