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2003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增長年”,國產車的“新生代”扮演了車市主角,下線的新車型達到前所未有的近50款,而進口車則前赴后繼在國內覓到“良木”,“嫁”給中國企業在本土生根發芽,繼而“產出”一系列惹人關注的“中洋混血兒”。12月21日,在重慶舉行的“中國車業論壇2004年汽車預測分析會”上,國家信息中心的相關領導和中國汽車工業界的多位專家們,概括出2004年汽車行業四大“熱點問題”,同時也是萬眾矚目的四大懸念。
懸念一:進口車扮“天使”與“魔鬼”?
突出的矛盾使得進口車在2003年歲末的寒冷冬日顯得有點像燙手的“山芋”。而2004年,進口車最突出的將是“矛與盾”現象,兩極分化使得進口車隨時可能演變出“天使”或“魔鬼”的面孔。
其“天使”的一面體現在,中國政府根據加入WTO的承諾,將2004年定為發放進口車使用許可證的最后一年,同時進口車的關稅調整到25%左右。而國務院發布公告,在2003年基礎上,2004年汽車進口配額總量將再增15%,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對汽車進口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會對進口車產生一種心理期待。
“魔鬼”面孔又像是潛伏在進口車身上的定時炸彈,尤其是在進口車商對于進口車的把握上。首先他們目前代理的進口車還能不能再拿到代理權,匯率如何變化?國家對進口車如何宏觀調控?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再有,進口車的許可證每年發放兩次的情況也容易造成進口車積壓,比如上半年由于有了“心理盼望”的消費者一直持幣待購,到了下半年車輛就只有積壓。每年進口車許可證發放是多是少,如何掌握,是一個大問題。
據專家分析,在2004年進口車的份額仍然不會太高,不管怎樣,消費水平、進口車的價位以及25%的關稅仍是屏障。同時中國政府會采取相應的政策來保護國產汽車,而國產汽車也會提高競爭力與國際接軌。
懸念二:國產車市一頭冷一頭熱?
今年起中國政府根據加入WTO的承諾,對進口車的海關關稅再次下調,明年進口車必然會造成對國產車的沖擊。首先從年底的“降價潮”就可見端倪。2003年汽車市場涌現了太多的新車型,汽車的產品庫存也持續大幅上升,遠遠超過了消費增長速度。商家們迫切地想在2004年與進口車“正面交鋒”之前把貨出完。但一降再降的做法卻使得想買國產車的消費者產生了“越降越期待”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價格一降再降同時又怕買了車以后價格又降。而降價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以次充好,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將發動機更換型號。而在有的國產車降價也賣不動的同時,有一些車型卻是加價也買不到,形成了國產車市的一頭冷一頭熱。
2003年汽車行業快速增長,根據專家的預測在2004年依然會得以延續但是增長速度將減緩。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進口車對于國產車的沖擊,廠家目前如果大量投資而市場卻吃緊就會出現投資過剩。而且在明年汽車的增長量上主要還是會以轎車為主,“老三樣”等產品仍會保持頑強的生命力,但增量產品將會是新產品,同時新品投放的風險也會增大。
合資的高檔車型將受進口車影響,比如像華晨寶馬這類價格不菲的國產車,在價格上與進口車差價并不算太大,那么當原裝進口的車型進來以后差價拉得更近的時候,消費者又會怎樣選擇呢?如果合資高檔車希望以本土化的“親民”價格贏得市場,那么價格上就將作調整。
懸念三:汽車衍生業利潤上漲?
隨著汽車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快腳步跟進的是二手車、汽車租賃、汽車消費信貸等一系列擺在眼前的問題。而由汽車行業衍生出來的產業價值鏈也會發生一種“倒置”性轉變:制造業的利潤將會在3-5%之間,銷售業的利潤將為8-10%,售后利潤最豐,將達到10-20%。
懸念四:消費政策會不會出臺?
由于近幾年汽車的高速發展對GDP的增長大有好處,但相應地也出現了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比如道路管制、生活形態、空氣污染、能源限制等。眾人都關注著中國政府是否會就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而出臺相關消費政策來限制汽車消費。就目前的政策來看,國家對于汽車的發展仍是有爭議的,特別是在發展私人用車或公交用車方面。雖然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未來幾年可能會出臺一系列的措施,特別是像燃油稅這樣的“殺手锏”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