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達臺北第一個印象,好像跟到了福建差不多,絲毫沒有陌生感。當時正是2001年元旦前夕,和我們大陸一樣,到處張燈結彩一片過年氣氛,尤其見到那些有傳統特色的牌樓、燈籠……,海峽兩岸同根、同祖、同風俗,使人感到特別親切。中國人過年過節都要講究吃,臺灣朋友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到臺北,東道主就把大家拉到飯館去。我本以為迎新年一定去高檔賓館參加盛宴,沒有想到卻是出席一場家庭式的團圓聚會。那一夜便宴,既不講繁文縟節的禮儀,又沒有奢華修飾的排場,實在、隨意、吃得舒服。 我們去的那個“新故鄉”飯館,是一家經營閩南風味菜肴的小店。門面很小,大約有三米寬,只能供兩人并肩出入。穿過一條五六米長、昏暗又狹小的過道,才到餐室。我一看,餐室是間陳舊的老屋子,面積大約有60多平米,中間擺著張大圓桌,周圍有若干張小方桌。天花板上的吊扇搖搖晃晃旋轉著。圓桌邊設一個小舞臺,臺口上方掛了許多閩南木偶戲的臉譜。我們在這樣的氣氛里,仿佛回到了三四十年代飲食和娛樂結為一體的老飯館中。據說,那時福建和臺灣的木偶戲和皮影戲非常發達,常在人們就餐或品茗時表演。今天臺灣的飯館和茶館里,已經很少看到木偶戲的演出,但人們的懷舊情感還是難以割舍的,邊吃飯邊欣賞這些民間藝術的臉譜、回味兒時看戲的激動,確實也是一番情意綿綿。我還注意到這家飯店四周的墻上,掛滿了臺灣40-80年代的老電影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