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磨礪中見真章,危機中升價值,一汽-大眾戰“芯”記
一場大變局正在發生,過去被奉為圭臬的“以銷定產”經營模式,正被迫讓位于“以產定銷”。并不是說市場端出現了萎縮,很大原因在于,“車子造不出來了。”
成都車展期間,不止一位車企負責人向“人汽”發出上訴感慨,而鉗制住造車的根本原因在于:缺芯。自去年12月以來,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生產持續中斷,據第三方機構評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因缺芯而損失的汽車產量已達410萬輛。
國內車市損失更甚,年初以來一路高開低走,從1月份同比增長23%,到6、7月份同比、環比雙雙下滑。隨著芯片庫存進一步減少,預計8月數據會更難看。
作為國內最大的乘用車企業,一汽-大眾受損首當其沖。7月份,一汽-大眾銷售依然一騎絕塵,但11.2萬輛的銷量同比下滑了36.8%,跌去三分之一。謹慎預測整個2021年,芯片供應都難有好轉。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眾并沒有聽芯由命,而是從營銷的顆粒處踐行“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的方略,打造精益化管理體系,從而推動產品價值與二手車殘值皆大幅提升,產品價格更加透明合理。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缺芯”大考中,以“價格價值戰略”為風帆,逆風前行,直濟滄海。
一、產量跌去了50%!
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小小的芯片,將千億美元的汽車業搞得人仰馬翻。由于九成以上的汽車芯片依賴于芯片供應商提供,因此一旦供應商出了問題,那無論德系、日系還是自主品牌,都無一幸免:福特預計產量減少20%,損失超25億美元;通用全球銷量預計縮減19萬輛;日系同樣不容樂觀,7月,本田宣布其日本工廠將停產5天,隨后豐田削減愛知縣工廠產量。
根據美國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的推算,芯片短缺問題恐將使2021年汽車產業產量減少約390萬輛、應收損失約1100億美元。
多個“偶然”因素疊加,導致芯片危機愈演愈烈。除了全球疫情外,去年9月底,日本IC巨頭旭化成的晶圓工廠失火,導致部分IC芯片暴漲22倍;11月,意法半導體三個工廠大罷工,導致VX芯片嚴重短缺;今年8月,馬來西亞因疫情封城再度雪上加霜,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公司先后封閉停產。此外,美國對華使用的“科技封鎖”政策,更是空前惡化了全球芯片供應鏈和分工體系。
下半年市場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無論是之前預判失誤導致供給不足、種種意外的天災人禍,還是中間商囤貨牟利,隨著芯片庫存日漸告竭,車企銷量全面縮水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一汽-大眾作為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產銷量巨大,多選用博世、大陸等大型全球零件供應商進行供貨。“缺芯”危機在這些產量巨大的零件供應商上,最先顯露。
知情人士透露,“芯片短缺帶給大眾集團的影響遠超預期,在量產品牌里面,即使拿到中國市場超過65%的芯片供應,但與生產供應及需求來比差距依然巨大,直接導致一汽-大眾在上半年減產22萬輛,這近乎于一個整車工廠半年的量。”
8月份,產能受限,市場供不應求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如果沒有根本好轉,8月份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產量將下滑到5.3萬輛,僅為往年同期產量的50%!
2“危中有機,危可轉機”
面對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缺芯難題,如何實現高質量銷售、高品牌經營,已成為當下汽車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當務之急。
一汽-大眾對此的策略是:精準洞察用戶需求,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打造精益化管理體系。
成都車展前夕,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郭永鋒帶領團隊核心成員,與包括筆者在內的記者,談起了他們的戰“芯”記。
郭永鋒認為,“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如何在這場席卷行業的風暴中逆風飛揚,關鍵在于打造出精益化營銷體系。他從三個方面做出了闡釋:
首先,從主機廠到經銷端,全面貫徹“價值價格戰略”,以數字化驅動,洞察用戶需求,提供高價值產品。
所謂“價格價值戰略”,就是按產品生命周期節奏,通過增加用戶高需求、高價值的裝備,豐富產品裝備,提升產品價值。過去,一汽-大眾各產品的高端配置主要裝備在中高端車型,中低配車型的配置相對簡單。隨著用戶對智能化、舒適性、駕駛輔助裝備需求的增加,一汽-大眾已根據各產品更新換代的節奏進行差異化調整。
以第8代高爾夫280TSI Pro版車型為例,在第7代高爾夫同等車型基礎上,增加了車聯網、液晶儀表、LED大燈、無線充電等多項裝備,帶來的價值提升高達11000元,但相比第7代高爾夫的同等車型而言,官方指導價降低4000元,產品性價比大幅度提升;攬境在380TSI入門級車型上,配置了Travel Assist L2+駕駛輔助系統、360°全景可視影像等多項高端裝備,從而體現出“入門即旗艦”,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
“價格價值戰略”帶來的一個直接好處是,有效提升了二手車殘值。
郭永鋒提醒,關于二手車保值率算法,過去存在一個誤區,多以二手車價格÷新車指導價。而真正對用戶有意義的價值保值率算法是:二手車價格÷新車成交價。
過去一汽-大眾部分車型的終端銷售價格折扣比較大,按照行業普遍的“二手車價格÷新車指導價”的方法來計算二手車殘值不具優勢。但如果按照對用戶有意義的價值保值率“二手車價格÷新車成交價”來測算,我們產品的二手車保值率表現很好,正常新車三年的價值保值率大概在7.8-8折之間。
郭永鋒相信,在踐行價格價值戰略以后,無論按照哪種方法計算二手車價格,一汽-大眾的產品都將會優勢明顯。
其次,以數字化驅動,進行策略調整與精益管理,這包括四個維度。
一是更精益的銷售結構,提供更多高附加值、更豐富裝配的產品,通過OTD,客戶可直接在線上下單,進行個性化定制,最終在店端完成交車;二是更精益的銷售模式,給客戶提供更豐富的購車政策;三是提供更豐富的金融衍生產品,包括代步車險、靈活的三選一銷售模式(新車可租、租后可購可退)、更有競爭力的二手車置換服務;四是更精益化的周轉率,將用戶訂單滿足周期從50天降到35天。
在線上,面對用戶的數字化、個性化需求,打造可實時觸達用戶的多樣性觸點矩陣;在線下,推動傳統展廳實行全面數字化升級,在核心商圈打造ID-HUB體驗店、快閃店等多樣性渠道,滿足用戶購車和體驗需求。此外,打造MEP(經銷商多功能生態平臺),智能BI平臺,全面優化銷售和服務體驗。
很顯然,以用戶為中心,以數字化變革創新,一汽-大眾在應對這場缺芯風暴中,已從根本上重構了營銷架構的底層邏輯。它不受芯片多少左右,甚至不受產能限制,而是在有限的空間內推動實現高質量銷售和經營,進而為迎接下一個階段的放量增長企穩、筑底!。
一場突如其來的缺芯風暴,將原有的市場運營打擊的七零八落,也將智能電動車這個“新物種”的銷售難度無限放大。但對一汽-大眾而言,在經歷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變革過程中,磨礪出一個更加凝練、更加精益的銷售體系,更有利于營銷ID.“新物種”。
見面會上,筆者注意到,包括郭永鋒、一汽-大眾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趙英如等核心成員,皆身著同一款式T恤,衣服上醒目地印著:“每個ID. 都會相遇”。
郭永鋒認為,ID.的塑造與用戶的相知相遇,就像是一個人的人設塑造一樣,也是一個產品形象重塑的過程。
傳統汽車時代,車企賣車,事實上是在向經銷商賣車,車企并沒有直連用戶,但這種本質上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模式,很難捕捉到用戶在使用產品中不斷產生的新需求。而當電動化時代、智能化時代到來時,消費者的認知已經不再遵循單純的線性思維。傳統車企在燃油車市場的積累,并不能轉化為電動車市場的消費認知,有必要重塑認知。
郭永鋒坦誠地說,電動化時代,一汽-大眾面對的是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僅憑產品就能混的風生水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一個敢于創新又善于創新的企業,一汽-大眾正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以用戶為中心,切實在“市場、渠道、銷售、體驗”四大方面貫徹營銷創新舉措。
在市場方面,為強化終端集客,支持代理商開展商超快閃或靜展的活動,同時在摩捷出行分時租賃服務中上線ID.車型,強化本地曝光。
在銷售渠道方面,從渠道布局、渠道賦能以及渠道積極性三個維度進行提升。ID.車型代理商從原本的110家擴容至目前的392家。除傳統經銷商外,還布局了創新觸點,例如ID.Hub系列,目前已有7家開業、35家建設中。
在銷售及服務層面,推出多種創新用戶權益,包括推出倒計時充電累積、禮盒,以及開邁斯1年免費充電等,在ID.Hub線上直接下定,價格統一、透明,訂單狀態可視化。此外,以CAMS補能生態、Mobje摩捷出行、MOSI摩斯智聯,推出3M生態布局,打造更為便利無憂的用戶體驗。
新物種時代里,做規模與做認知同等重要。在賣電動車這件事情上,一汽-大眾沒有眷戀傳統燃油車時代的資產,而是構建起“海陸空”全方位觸點矩陣,直達用戶深層次的生活場景,從而激活了龐大的用戶基盤。
種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搭建了全新的電動車生態體系,接下來自然會與每一個ID.相遇。據了解,7月份,一汽-大眾ID.家族的銷量達到2800輛;即使在深度缺芯背景下,8月份ID.家族也將完成3500輛左右的終端銷量。自3月份ID.4上市至今,僅用4個月爬上月銷3000輛,打破了麥肯錫報告中關于此前新能源車上量需要12個月的慣例。
缺芯的年代里,每一點進步都比以往更加曲折艱難;整飭創新的營銷變革中,一汽-大眾磨礪得比以往更有戰斗力。
本文轉載自“人汽”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