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汽車工業誕生在1953年。50年來,中國汽車工業曾經是“只有卡車沒有轎車”的汽車工業,是“只有公車沒有私車”的汽車工業,是“只有計劃沒有市場”的汽車工業。結果到了“知天命”之年,中國汽車工業還是一個“幼稚產業”,在13年的入世談判中,極其艱難地去爭取5年的“緩沖期”。難怪老一代的中國汽車人往往用“悲壯”來概括汽車工業走過的半個世紀歷程。
然而在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成為中國汽車工業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開始的分水嶺。概括起來,是四個“沒有想到”。
一是沒有想到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汽車工業非但沒有像許多人擔心的那樣會全軍覆沒;恰恰相反,借助國際汽車產業的資本和技術,實現了一個大跨越。2002年在世界汽車工業普遍蕭條的大環境下,中國轎車生產增長了53%,產量超過110萬輛。國際汽車大廠商已盡數來到中國合資建廠,融入全球化的中國汽車工業與世界汽車強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18年前就進入中國的德國大眾今年產量突破50萬輛,中國成為其最大的海外市場,因而大眾決定連續5年在華投資26億歐元;美國通用今年前10個月在中國銷量增長了2.6倍,合資企業上海通用投產3年產量就突破10萬輛,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轎車企業;此外,豐田與天津、福特與重慶、菲亞特與南汽、現代與北汽和東風悅達、日產與風神、寶馬與華晨都將在今明兩年內推出合資轎車產品。
二是沒有想到轎車進入家庭的勢頭如此迅猛,給中國汽車工業造成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承認轎車消費對國民經濟巨大的拉動作用,承認老百姓擁有轎車的權力,使得長期被壓抑的購買力釋放出來,引發2002年轎車市場出現“爆發式”行情,轎車銷量的八成以上為私人消費。一批鼓勵轎車消費的政策紛紛出臺。中國在未來五到十年將會是世界最大、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已經獲得國際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同。
三是沒有想到一年中困擾汽車工業多年的頑癥――“散亂差”的產業結構正在得到根治,依照市場規律進行的兼并重組取得突破性進展。三大集團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上汽集團持股韓國大宇10%,開創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世界汽車資本市場的先河。上海通用作為一家合資企業以50%的股權重組煙臺大宇,更創造了國內汽車兼并的新模式。東風集團與日產的全面合作,不但獲得轎車新的增長點,更為主導產品載重汽車的崛起贏得了新契機。一汽兼并天汽,進而與豐田聯手。沈陽、廣州、南京、重慶、北京、寧波等一批獨具實力和特色的轎車基地與三大集團共同發展,形成3+N的新格局。
四是沒有想到面對家庭轎車市場,各企業推出新產品的速度會這么快。一年里,30多款新型轎車、SUV、MPV令人眼花繚亂。賽歐、派里奧、POLO、夏利2000“四小旦”打破桑塔納、富康、捷達“老三樣”的壟斷剛剛是年初的事。年中,中華、愛麗舍、寶來1.6、奧德賽等中檔車一問世就奪取了一大塊市場。而到年末,豐田的威馳、現代的索那塔乘強勁的宣傳攻勢而來;天汽的威姿、東風悅達起亞的千里馬呱呱落地;福特長安的嘉年華,上海大眾的高樂、POLO三廂以及上海通用、廣州本田、奇瑞,即將掀起蓋頭的數款新車將在2003年年初擠進市場。盡管中國老百姓的汽車消費還遠不成熟,過于注重外觀、內飾和不必要的配置,而缺乏對發動機、操控、舒適、安全技術水平及性價比的了解,上了一些精明的外商為中國人“量身定做”的套兒,但是終于第一次可以在市場上像選購彩電一樣選購轎車了。
2003年的春天即將來臨,50年前的那個春天,中國汽車工業在長春打下第一根樁。而今天我們感受到的是中國汽車市場在“整個世界從未有過的活躍”。最近一個美國調查公司CSM預測,到2007年中國乘用車的產量將達到400萬輛,在增長期望度方面占世界新興市場的56%,從而成為全球乘用車市場的牽引力量。可以預見,2003,中國汽車工業的第50個春天必定是一個嶄新而燦爛的春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