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北京車展淺析自主品牌未來發展前景
萬眾矚目的北京國際車展在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了,在以往的歷屆車展中,一直是國外汽車巨頭的表演秀,產品匱乏、技術落后的自主品牌一直是遭受冷落的小丑。而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自主品牌終于揚眉吐氣,無論參展規模還是參展新車的數量,都與合資品牌不相上下,甚至在人氣上更是壓倒了眾多的國外品牌。這樣的變化不但使北京車展更加富有中國特色,也讓我們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力量正在迅速的發展和壯大。
奇瑞是自主品牌中成長最快的企業,從正式投產到第100萬輛車下線僅用了8年的時間,目前躋身國內第4大乘用車公司,也是市場表現最好的自主品牌。雖然奇瑞目前的產品線在自主品牌中算是最豐富的,但入門的QQ和旗云兩大系列在奇瑞的銷量中占有一半以上的比重,低價位車型仍是奇瑞的中堅力量。本次車展上奇瑞發布了多款車型,在瑞麟5、瑞麟8、東方之子6、悍虎系列繼續填補奇瑞產品線、向高端拓展的同時,QQ Sport、5娃系列和A3、風云2則是對原有低端市場的完善。其中5娃系列7款車型涵蓋了入門級的各種車身形式,從普通兩廂車到敞篷車、SUV,應有盡有,該系列車型上市后將與QQ和A1系列共同爭奪微型車的細分市場。A3是一款運動化定位的緊湊級車,風云2則是目前旗云的換代車型,它的尺寸介于主流的小型車和緊湊級車之間,這兩款車在定位和風格上與目前的A5區分開來,爭奪5-10萬區間的細分市場。國內較低的汽車普及率注定了10元以內的車型將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車展展出的車型來看,奇瑞要以豐富密集的車型來鞏固自己在這一市場區間的地位。
吉利-民族企業新的希望
吉利是最早出現的自主品牌,它沒有奇瑞發展的那么快,但也發展穩定,目前是僅次于奇瑞的第二大乘用車自主品牌。吉利率先開發出VVT發動機、AT自動變速器等等,在汽車關鍵技術方面的積累在自主品牌中處于領先地位,但一直以來對做工品質不夠重視,忽略造型設計等因素,導致品牌形象不高,市場表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在此次北京車展上,吉利展出的多款新車可以用驚艷來形容,其成熟大氣的造型設計不遜于任何一家合資企業,徹底顛覆了吉利車型留給我們丑陋、低檔的形象。幾款定型的樣車做工水平較以往車型有了很大進步,與合資車型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另外此次吉利的多款展車使用了兩種全新的車標,雖然吉利沒有公布新車標的用意,但可以看出吉利在品牌形象方面有了更多想法。吉利在本次車展上除了強大的車型儲備讓我們刮目相看外,更加成熟、老練的產品設計和對品牌、工藝的注重也讓我們看到了民族汽車品牌的希望。
上汽榮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榮威品牌從發布至今只有短短1年半的時間,上汽已經將榮威750成功打造成可以與合資車抗衡的中級車。而在本次北京車展上推出的全新榮威550車型,在造型設計,工藝品質,動力、操控表現等方面都達到或超過了很多合資車型的水準,在同級的自主品牌車型中更是首屈一指。榮威這一系列表現都是其他自主品牌很難做到的。其實榮威在眾多自主品牌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通過購買國外成熟產品、技術和設計團隊等等建立起來的全新品牌。750系列能夠取得成功,與羅孚75優良的基礎分不開。上汽的英國設計中心,基本是羅孚原班的設計團隊,榮威550也是在羅孚之前未完成的項目上改進而來的。目前榮威品牌還非常年輕,但通過750和550兩大系列產品,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品牌的實力,也對它的后續車型充滿了更多的期待。當它的品牌得到積淀之后,無疑將成為合資品牌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正可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北汽700
在此次北京車展上,北汽發布了自主品牌“北京牌”,這是廣汽之后又一家發布自主品牌的大集團。過去國內幾大汽車集團一直在充當合資汽車品牌中方合作伙伴的角色,隨著自主品牌越來越受關注,幾大集團也紛紛“回心轉意”。在本屆車展上,這兩家企業都展示了多款概念車,這些概念車的造型都十分時尚、動感,與合資品牌相比毫不遜色,只可惜離量產都有一定的距離。兩家企業都表示正式量產的車型將在2010年左右正式上市,這似乎使它們的前景看上去遠不如走在前面的一汽、上汽等大集團。
不過北汽和廣汽的合資企業都在國內占有很大的份額,經過多年的銷售也積累起雄厚的資金,因此在新車研發方面可以比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創業初期具有更大的力度,可以以較高的起點打造更成熟的車型,這有助于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雖然起步慢了半拍,但可以從其他自主品牌的成長過程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少走一些彎路。另外在與國外品牌合資過程中,也積累到一定的技術和標準,這也有助于找到實力強的零部件供應商,保證車輛的品質。屆時這些概念車量產之后,如果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前景將不可小視。
總結:
目前自主品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各個企業的模式都不盡相同,但它們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隨著競爭的加劇,總會有一部分企業最終被淘汰出局,我們更希望中國也能擁有像通用、豐田這樣的汽車集團,從本屆車展上諸多自主品牌的進步來看,已經有一部分具備了這樣的潛質,它們究竟能走多遠,何時才能實現呢?相信市場會給我們一份滿意的答卷。
相關新聞:
北京車展大獎揭曉 68萬觀眾再創新紀錄
水煮2008北京車展 “八仙過海”爭眼球
北京車展有慣性? 再現04年展后車市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