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選擇“漲 降 評” 該出招時就出招
汽車業大洗牌的時刻到來了,誰不具備實力,誰將被清洗出局!
下游是節節升高的生產、運輸成本,上游是激烈競爭下時有下跌的售價,中國乃至全球的汽車業猶如“進了風箱的老鼠”。隨著成本和售價之間的空間不斷縮小甚至接近,汽車企業的生存壓力越變越大。
惡夢還在繼續。在鐵礦石漲價65%的事實面前,車用鋼板價格只能選擇上漲,汽車業的生存空間也隨之壓縮。是突破車價的“天花板”?還是另尋他徑?但無論汽車企業作出何種選擇,都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汽車業大洗牌的時刻到來了,誰不具備實力,誰將被清洗出局!
中國汽車業2008年在面對欲闖1000萬輛大關的機遇時,危機也如影隨形。眾多汽車公司高層注意到:在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下,汽車業的利潤不斷被吞噬,稍有不慎即可能淪入虧損之列。
日前,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宣布,與日本新日鐵、日本鋼鐵公司、韓國最大鋼鐵公司浦項制鐵達成協議:2008年大部分鐵礦石的價格較2007年上漲65%,品位較高的卡拉加斯粉礦上漲71%。這已是鐵礦石價格連續第六年上漲。2003年至2007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漲幅分別為8.9%、18.62%、71.5%、19%和9.5%。鐵礦石漲價勢必引發汽車用鋼板漲價,汽車業的成本壓力再次加大。
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美國通用汽車已經決定提高部分產品的售價。但中國汽車業暫未接招。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多家國內汽車公司高層對于汽車價格走勢的判斷莫衷一是。甚至有企業和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成本的節節攀升,2008年汽車降價熱潮將無法延續,部分汽車產品甚至會漲價。
漲價派勢單力薄
在美國通用汽車表示將上調部分2008款車型售價的同時,歐洲和日本的汽車巨頭則相對冷靜。
據了解,鋼廠已經數次與歐洲汽車企業進行談判,希望2008年汽車鋼板每噸價格上漲50歐元。不過,歐洲各大企業目前還沒有對此作出明確反應,也未制定較為激進的價格政策。
盡管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本制鐵公司計劃于4月將汽車、家電用的薄板鋼價格上調一成至兩成(即1萬日元至2萬日元),但豐田公司社長渡邊捷昭表示,在目前的形勢下,很難將上漲的成本轉嫁到成品車上。
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生產國,中國在這場全球汽車企業的生存戰中將如何表演,顯得格外重要。
連日來,上海證券報對國內大型汽車集團、民營汽車企業高層、汽車協會及分析人士進行了采訪。盡管各方均一致認為,成本的不斷提高已經嚴重威脅到汽車業及汽車企業的盈利能力,但鑒于各家企業的具體情況和市場競爭情況,并未達成提高售價的一致性意見。支持漲價的多為民營汽車企業和分析人士;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汽車集團、合資企業則對此反應較為冷淡。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主席饒達表示,“利潤空間較小的中低價位車可能會漲價。這幾年廠家不斷降低成本,利潤已被極大壓縮。2007年以來,CPI上漲較快,令廠家‘腹背受敵’。為保證效益,部分廠家可能會漲價。”
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認為,去年所有商品都在漲價,只有汽車在降價,而汽車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均在上漲,因此,汽車長期降價不符合經濟規律。理論上汽車有漲價的可能,否則,沒法解釋現在的經濟現象。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是唯一公開贊成漲價的汽車公司高層,其此前曾表示,經濟型轎車要漲價,因為鋼材、汽車零部件價格一直上漲。經濟型車如果不漲價,企業就要虧本。
在中國銷售勢頭節節攀升、以中級車為主的豐田汽車則持相反態度。2月19日,豐田汽車中國總經理磯貝匡志告訴上海證券報,“豐田汽車有能力消化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不會將此轉嫁到消費者。”
但是,認為2008年中國車價繼續會下降的呼聲更高。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認為,2008年中國汽車將繼續降價。在其最新調查中顯示,受供大于求及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今年汽車市場價格將繼續下降,且降幅將超過2007年,達到5%以上。
饒達則將降價的主力歸為高價中級車和中高級以上轎車。他認為,高價中級車和中高級以上轎車可能會降價。2008年將有三個降價高峰期:第一輪高峰在2月底或3月;第二個降價高峰為8月左右,以備戰9月、10月的銷售旺季;第三輪高峰為11月份,廠家為完成全年銷售目標而發動價格戰。但“在這三輪降價中,一個車型一年降價兩次的概率微乎其微。”
盡管對于2008年中國車價的走勢眾說紛紜,但2008年甚至更長期,中國汽車價格向上走還是向下走,最終將由市場來決定!
咬緊牙自行消化
2007年,中國汽車業高奏凱歌:2007年共生產汽車888.24萬輛,同比增長22.02%;銷售汽車879.15萬輛,同比增長21.84%。但其中也夾雜著不和諧之音。據wind統計顯示,截止2007年11月,累計8832家汽車企業中(包括零部件企業、整車企業、改裝車企業等),虧損家數達1432家,虧損企業的累計虧損額高達70.18億元。
成本上漲和競爭加劇困擾著汽車生產企業,導致眾多企業虧損。盡管整車企業情況相對樂觀,但壓力仍然很明顯。導致汽車生產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外購成本、員工工資,而在原材料中最主要為鋼鐵、橡膠等。
“車用鋼板等鋼材價格上漲,對于汽車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無法具體計算。”昨日,國泰君安汽車分析師張欣告訴上海證券報,“但通常越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越能抵消成本上漲的不利影響。”
上汽集團和東風集團的高層認為,如果車用鋼板漲幅在5%以內,企業可以自行消化。而一位接近汽車集團和鋼鐵集團的人士透露,按照慣例,汽車企業與鋼廠有戰略協議,如果鋼廠對外售價漲幅超過10%,則對大型汽車集團的漲幅可能不超過5%;同樣,如果售價跌幅超過10%,對這些汽車集團的售價可能只下降5%。至于具體漲跌幅度,由各大汽車集團與鋼廠談判而定。
此外,橡膠價格上漲,將導致輪胎價格上漲;純堿價格上漲,將引發玻璃成本的增加。數家中國排名居前的汽車玻璃企業私下表示:“不排除提升汽車玻璃價格。”
與此同時,中國整車企業的銷售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也呈快速上升態勢。據wind統計顯示,截止2007年11月,整車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66%,銷售成本增加27.11%,財務費用增長39.2%,管理費用增長18.07%。
基于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因素,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研究員鄭剛認為,“由于原材料等價格的上漲,汽車生產成本至少增加5%至10%,未來這一增長趨勢還將延續。”但成本上漲,并不意味著售價可以提高。
“如果別人都不漲價,我們也不可能漲價。因為這會影響到產品的銷量。”一位自主品牌汽車高管無奈地說。
更多業內人士將能否降價的權力給予了市場:如果供應過剩,則只能死扛著不漲價甚至降價,誰能扛到最后,誰將勝利。
畢馬威國際LLP全國汽車行業負責人DaronGifford表示:“尤其在亞洲,生產能力過剩是一個問題。在畢馬威的調查中,45%的高管人員認為生產能力過剩將成為中國市場未來5年內的一個嚴重問題。”
記者評論:該出招時就出招
在其它產業紛紛傳出“因原材料價格不斷提高,故調高產品出廠價”的消息時,汽車業與家電業一樣,唯有孤獨地留守在成本不斷上升、價格不斷下降的“風箱”中。
誰有實力忍受持續的虧損呢?即使連通用汽車這樣的全球巨頭,亦在成本面前低下了頭,舉起了漲價的大旗。放眼中國汽車企業,誰真正具備與通用汽車抗衡的實力?
但我們的汽車企業還是不漲價。并非不愿意,而是不能夠!因為現在是買方市場,競爭對手都不漲價,同樣條件下,誰先漲價誰倒霉!
自2005年以來,李書福幾乎年年都叫著經濟型轎車應該漲價,而吉利汽車盈利能力也確實充分體現成本壓力。連號稱“要像賣西瓜一樣賣汽車”的李書福,也無法忍受了,由此可見經濟型轎車生產企業的壓力有多大。不過,精明的李書福還是沒有選擇漲價,。因為競爭對手奇瑞汽車、夏利汽車等都在降價。
如果選擇不漲價,那么,唯有向豐田汽車學習,自行分解及消化掉成本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各家汽車企業已經各自施招,以應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成本之戰。
第一招施在設計領域。目前數家汽車企業已經注意到輕量化對于降低成本的好處,正擬從研發環節進行輕量化設計。汽車輕量化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陳一龍指出,我們的自主品牌汽車跟國外相比,自重明顯較高。根據統計分析,我們的自主轎車較國外同類車重8%至10%;從輕量化材料使用量看,無論是高強鋼、鋁、鎂、塑料的單車用量,均與國外有差距。
據悉,鋼材占汽車生產總耗材的70%至80%。粗略計算,一輛自重1.6噸的轎車,鋼材用量可達1噸左右。如果鋼材用量降低8%或10%,其成本自然降低。
第二招施在生產和管理環節。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告訴記者,廣汽集團不僅要消化原材料增加的費用,而且要根據規模的擴大降低成本。
大家應該學習豐田汽車的“擠毛巾”政策:一方面向內部管理、流程要效益;另一方面要求零部件供應商分解部分成本壓力。
且慢!雖說眾多汽車企業不愿意漲價,但沒說過不通過其它方式變相“漲價”,諸如多推新車、增加配置的小改款,停止生產價格較低的老款車,改為生產價格相對高一些的新車。據了解,2008年不少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都將有全新車型或改款車型的投放計劃。
但在這些傳統解困方式之外,汽車企業是否還可以尋找其他降壓方式呢?
如在預測到未來原材料價格呈上升趨勢前,參股重要的原材料或高利潤零部件供應商,宛如日本鋼鐵企業直接或間接參股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鐵礦一樣。如此一來,當鋼鐵等重要原料價格上漲時,汽車企業亦可從參股公司中獲取部分回報,從而部分抵消掉成本上漲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