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在經歷了2004年的汽車政策年、調整年,2005中國汽車產業終于得以軟著陸,依然取得了近兩位數的增長。自主品牌在改寫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版圖的同時,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誕生不超過十年的自主品牌,如果要在世界汽車之林立足,它們必須要自強。
自主品牌再上臺階
2006年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異軍突起的一年,市場份額達26%。其中夏利超過了20萬輛,蟬聯單一品牌的銷售冠軍,奇瑞達到了18萬輛,QQ和風云旗云也躋身單一品牌銷售前十,華普的增長率達到了170%。長城繼續成為出口大戶,訂單數已經達到了2。3萬輛,實際完成出口達1。8萬輛。
2005年,自主品牌更通過參與國際五大車展,吸引了汽車列強們的目光。
成績背后有隱憂
雖然今年自主品牌(轎車)在今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高速增長卻不能掩蓋低水平的現狀。
首先是自主品牌的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1。6以下的經濟型車和微車領域,高端產品雖然價格比合資產品要低了數個檔次,在銷量上卻并未達到相應的份額。
另外,曾經是自主品牌主要陣地的SUV市場和MPV市場,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卻在逐漸退縮。經濟型SUV從去年受到重創之后,今年仍未恢復。而在MPV市場上,江淮瑞風已經數月退居次席,被價格遠高于自己的廣本奧德賽超越。
在出口上,雖然今年的出口量比去年又增長了100%以上,但是平均車價卻下降至不足5000美元,說明雖然量上去了,但是出口利潤并沒有得到保障。中國商品“窮國貼補富國”的現狀,似乎又在汽車上得到重演。
而更重要的是,國外對于廉價中國汽車將沖擊世界的預言,將會成為中國汽車邁向國際的又一個障礙。
自強之路有三條
在一項調查中,消費者認為,合資車在技術含量、品牌價值和服務方面要優于自主品牌。
技術含量是一直是自主品牌汽車的最大的軟肋,由于中國自主品牌企業都是小廠,沒有雄厚的技術背景,給人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技術落后的印象。
除了技術含量,品牌形象也是自主品牌的弱項。品牌是產品的質量、技術含量和售后服務等要素所支撐起來的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供應鏈、銷售渠道上面與合資品牌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自主品牌應該建立起具有控制力、獨特性、不易被復制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并加強對于營銷渠道的控制,這樣才是打造強勢品牌、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