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德國大眾汽車在華再次蒙羞——美國通用汽車的中國合資企業已經奪得上半年中國車市銷量第一。
盡管實施絕地反擊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但是大眾似乎仍然沒有足夠的準備,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尚不明朗。大眾依然面臨著新的抉擇。
觀念:是不是造大眾車
6月28日,上海大眾對外宣布,業界關注已久的Polo1.6L6擋手自一體Tiptronic車型從即日起正式上市銷售,售價為14.78萬元。
該公司強調,目前全球范圍內同類的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只在極少數豪華車上使用,如奧迪A8及寶馬7系等。
這條消息給人的印象依然是“極少數”、“豪華車”等尊貴的概念,類比的對象竟然都是全球頂級的豪華車。這也似乎非常“吻合”當初廠家給Po-lo的定位——緊湊型轎車中的“極品”。
實際上,3年前,自小型車Polo上市之日起,大眾在華似乎就不“大眾”了。當時,企業推出Polo的理念是:卓越技術,值得信賴;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引領時尚、全球共享……
當時,這款1.4升的小型轎車售價竟然高達12.75萬~14.8萬元。
無獨有偶,作為緊湊型轎車的寶來上市不久,一個與寶馬3系的對比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我們姑且不去談寶馬與寶來誰勝誰負,但是大眾的造車理念已經不是“大眾”,大眾車的價格就更不“大眾”了。這種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車型的增加而不斷地被放大。到后來,即使是高爾這樣一款普通小型車,也要定個令人難以接受的高價,甚至把空調作為“選項”。
現在是大眾檢討自己到底“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時候了。如果不為“大眾”,那么還為誰?其實,從輝騰到Polo,大眾近幾年走過的所謂“高檔化”路線并不成功,也導致其在華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下跌。
大眾的成功源于“甲殼蟲神話”,“大眾”也因此成為平民車的代名詞。看來,只有老老實實做好“大眾”車,大眾也許才能重振雄風。
心態:能不能再放平些
7月4日,有人在北京郊區發現高爾夫(GLOF)5正進行路試,一些媒體也因此驚嘆:看來一汽—大眾要計劃生產了!
網上流傳的大眾高爾夫5北京路試諜照
兩年前,第四代高爾夫在國內上市不久,即遭到媒體的質疑:德國市場上第五代高爾夫已經上市,而一汽—大眾引進的卻是第四代高爾夫,這是否會導致了購買者的觀望?
當時,一汽—大眾公司大眾品牌德方銷售總經理查恩信誓旦旦地表示:一汽—大眾目前不會在中國生產高爾夫五代,并預言:不出3年,中國汽車市場也將形成明晰的“高爾夫級別”(當然是第四代高爾夫)。
由于高爾夫以14.98萬~18.5萬元的高價上市,令很多消費者難以理解。對此,查恩明確表示:如引進第五代高爾夫,售價將會比第四代高爾夫更高。所以,一汽—大眾目前不會在中國生產高爾夫五代。
而一汽集團高層也說,高爾夫是一款成熟的車型,短期內沒有形成熱銷局面,并不能代表這款車沒有生命力,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評判一款車的前景是不客觀的。
然而,市場是無情的。兩年時間過去,“明晰的‘高爾夫級別’”沒有出現,一些經銷商還在無奈地銷售著2003年9月生產的高爾夫。廠家也開始著手第五代高爾夫的引進。
現在,在一些新車型的推出上,大眾似乎還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比如一汽—大眾的MPV車型“開迪”。宣傳攻勢不可謂不猛烈,甚至請來香港著名藝人成龍代言。但是因為產品定位不準、造型特殊、價格不菲等原因,銷售業績難如人意。據汽車行業乘用車企業的統計數據,今年4、5兩個月只銷售104輛。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因此,大眾應該能夠把心態放平一些,少走些彎路。
換代:該不該坦然面對
7月11日,有媒體報道說,桑塔納旅行車在京城熱銷,僅上海大眾特許經銷商——大眾頁川6月份銷售桑塔納旅行車百余輛,甚至出現暫時斷貨的現象。媒體由此感嘆:老車型引領新趨勢。
“桑旅”能不能引領新趨勢,我們不敢妄加評論。但是,以桑塔納和捷達為代表的老車型能不能退出市場?何時退出市場?恰恰是大眾汽車公司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作為大眾在華發展的功勛車型——桑塔納和捷達至今尚有市場。但是,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競爭對手的不斷發力,新車型的層出不窮,桑塔納和捷達已經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市場空間局促有限,今年以來的排名后退就是明證。大眾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讓其退出的時間表?
這里,我們為大眾算一個比較宏觀的賬:
因為桑塔納和捷達的存在,大眾在中國經常被描述為:陳舊、保守、不思進取。即使贏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合作伙伴資格,其產品也被質疑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不符,大眾的名譽損失有多大?
因為桑塔納和捷達的存在,那么20年前的設計理念、技術水平、工藝要求、質量標準,與現在日新月異的世界先進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大眾在華合資企業的競爭力何在?
因為桑塔納和捷達的存在,已經導致大眾利益的損失。老車型固然能夠贏得一部分市場,但在市場定價等方面嚴重制約著新產品。帕薩特取代桑塔納,寶來取代捷達是天經地義的事,否則,難道大眾就愿意永遠為其所累?
其實,這些大眾也許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應該說,作為最早進入中國轎車領域的跨國集團,主觀上大眾自然有其巨大的商業利益所在,但客觀上也是有惠于中國汽車產業、有惠于中國消費者的,這也是為什么媒體和社會各界關注大眾汽車公司、關注大眾汽車產品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放下架子 大眾中國將推3萬元經濟型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