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五年的發展,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表現出的勃勃生機開始對合資企業造成一定的威脅。上周,全國
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在2004全國乘用車信息交流會上表示,2005年,乘用車企業中生產成本較低,有較強產品改進能力的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將由10.5%上升至15%。
在上周舉行的2004全國乘用車信息交流會上,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公布了2004年全國乘用車企業的產銷情況(本報上期已作報道)顯示,2004年
吉利汽車公司以9.75萬輛的成績躍居國內轎車生產企業的第8名,
奇瑞以8.65萬輛位居第10名,僅兩家占全國轎車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8.2%。由于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的生產成本較低,有較強產品改進能力,因此,饒達預計這些企業2005年的市場份額將由2004年的10.5%上升到15%。并且2005年乘用車增長量的50%將由他們創造。據分析,近年這些企業的產能和產品已經發展到可以與合資企業直接競爭的程度。
饒達預計,如果各大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在品牌形象上再下功夫,它們的競爭力將不可忽視。因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合資企業由于沒有較強的產品改進能力,其價格偏高的劣勢已經逐漸顯現。因此,如果合資外方不能拿出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其市場份額肯定會減小。所以,2005年高速增長的車型仍然是進入成長期的新車型。
饒達分析認為,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之所以能和眾多國外背景深厚的合資企業相抗爭,其中原因就是成本差距大。就硬件設施而言,合資企業賴以生存的進口設備占其大部分成本。和民營企業的國內設備相比,合資企業的進口設備成本是民營企業的3~10倍。合資企業產品的多數主要零配件都靠進口。而CKD的價格普遍偏高,但這對民營企業而言是不用擔心的問題。
其次,在人力資源成本上,合資企業的平均員工工資是民營企業的2倍以上。拿浙江
吉利來說,每月700元的工資就有人搶著做。到
上海,
上海通用要高出5倍,
上海大眾則高出6倍。而且,由于浙江吉利的管理制度嚴格,它的工作效率反而要高。此外,合資企業比民營企業多付出的成本之一還有不可或缺的外方專家的費用。每個合資企業至少要養十來個外國專家,而每人每年的費用就要高達三五百萬,這筆高額開銷是民營企業所不需要的。
另一方面,自有進口車以來,國產車的模仿秀一直是國內汽車制造業的一項力作。模仿秀的成本一般只要1000萬-2000千萬。
饒達認為,民營企業和新型國有企業生產一輛車的成本要比合資企業低2萬元,而合資企業的品牌價值如果大于2萬元,相信消費者會有所考慮。因此,民族汽車工業企業今后市場占有率年年有增長將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