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進口車沖擊同樣要疏堵結合 中國加入WTO已經兩年了,進口汽車的限制也在逐步消除,而早在此次通用汽車中國公司首次獲得進口權及分銷權之前,2000年德國
大眾就與上汽集團、
上海大眾成立了合資銷售公司;去年10月通用汽車中國公司與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正式簽署特約進口
經銷商授權協議,正式成立了
北京第一家“通用汽車世界”;今年11月1日,
一汽集團與
豐田的合資銷售公司——
一汽豐田汽車銷售公司也正式營業……事實表明,外資正利用這些形式向中國以往限制甚嚴的汽車分銷、服務領域滲透。隨著上海大眾利用苦心經營的國產車經銷網絡銷售進口
甲殼蟲事件被認可,此前國內汽車銷售市場上一系列模棱兩可的做法實際上也得到了承認——比如在神龍
富康經銷店里就可以看到
雪鐵龍的進口車,甚至有些國產車的專賣店里已經掛起了經營進口車的牌子,而不少經銷商也不惜投入巨資爭奪合資產品的代理權,其目的無非是想等政策松綁后能夠搶先在進口車銷售上沾光。可以說,進口車與國產車的爭奪已從爭產品、爭市場逐步過渡到爭價格、爭服務的層面上。
有分析認為,外資的滲入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國的汽車工業造成沖擊,但隨著近兩年來國產車的不斷成熟,產品價格和成本的優勢已經顯現,因此放開對進口車銷售領域的限制并不會對國內汽車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相反,通過市場的逐步放開,國內的汽車
廠商、經銷商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中積累寶貴的競爭經驗;此外,對國外汽車公司降低門檻也會加大外資在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上對中國的投入力度,可以進一步帶動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苗圩就曾說到,目前中國政府采取的銷售網絡分營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進口汽車進入內地汽車銷售網絡的問題。要減少進口車對國產車的沖擊,延緩進口車進入內地汽車銷售網絡的步伐,光靠堵不是辦法,還應結合疏導,通過試點,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增強中國汽車自身的競爭實力。(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