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在本國生產一輛車只賺幾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為什么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利潤卻高達35%?廣本在國內不屬于第一梯隊,一汽、東風、上汽才是利潤大佬.--家奧迪國內專賣店,一輛車返利1萬元-1.5萬元,一年銷售400輛就是600萬元,加上加價年利潤,一年1000萬元應該沒有問題。投資上千萬的專賣店1年就收回投資,當年福特在歐洲銷售汽車196萬輛,平均每輛車贏利不到15美元.有人說:"暴利"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代名詞。也有人說:暴利只是新興的汽車行業必然經歷的過程。
車市利潤率全球最高
“國內汽車業30%以上甚至高達35%的利潤率的確是太高了”,有關專家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據國家計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汽車行業銷售收入為1515億元,實現利潤431億元,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28.45%。而這僅僅是行業的數據,整個汽車產業包括利潤空間更大的售后服務、汽車信貸和保險等,整個產業的利潤是多少,沒有答案,但至少比國際通行的5%-7%高得多。
一般來說,我國大部分國產轎車都是與外國公司合資生產的,一輛車的成本包括設備、產權的均攤成本、進口零部件的成本、國產化部分的制造成本、工時和管理成本、納稅成本五大塊。我們通常所說的成本一般指的是進口零部件和國內的制造成本。這兩塊占了成本的絕大部分,但在最終售價中占多大比例就說不清楚了。工時、管理和納稅成本基本是固定的,而人力成本在我國相對更廉價。各個企業相差比較大的是設備、產權的均攤成本,新引進的,產量又小的,均攤成本就大,而像"老三樣"生產時間最少的也都10年了,均攤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