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與戰略性利益
大樹
從謀求達到15%市場份額的這些企業來看,它們正是代表中國汽車主流的主體部分,它們勢必決定中國汽車最終走向哪里的問題。所以,對于處在一線或者二線的待嫁者,我們只關注其對于主流形成的產業意義,相互的利益出讓倒真是沒有多大必要花費心思琢磨。
《財富》日前有文稱,中國汽車對自己的前途比以前更加自信,而且對于面臨的“合資”和“獨立”有了屬于自己的看法,合資被《財富》的文章描述為一個學習的過程,而現在“獨立”則是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層面。有意思的是,上汽
總裁胡茂元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業才開始屬于自己真正的歷程,對于國內擔心的利潤問題,胡并不認同。
上汽的確具有“旗幟”的“氣質”,而這種巨頭的雛形可以說是中國汽車走向集團化和規模化的必經階段,對于現在爭取15%市場份額的這些企業,同樣也是為了實現這個雛形的一個初級階段。
我們來關注這些問題,不是為了炒作一個嘩眾取寵的、大而全、空而虛的概念,在整個汽車產業的生態系統里,如果不優先解決優勢資源的優勢供給———實現良性的市場配給機制,很多東西就會顯得局促,比如售后,比如上游配件的規模以及技術水平。
此時正是時候。畢竟,當積累不被升值的時候,那積累只會變成麥當勞的“雞翅”。從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就可以明白,在國外,一家車廠要開發一款新車,投入的是數億甚至是數十億美元,而這對中國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都將是目前不可承受的。在大企業與汽車巨頭合資的改良中,在地方性企業肆無忌憚的抄襲中,我們怎么能不渴望自己有一個能完全開發、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汽車呢。
現在就是一個分水嶺。經過多年的技術和車型的合作和改良,國內起先看重資本的眼光轉向了車型和技術,而現在考慮的是自己能否有足夠的創造力———解決之道是不想被別人牽著走,就嘗試牽著別人走,合作總有主動權大的一方。這就是中國在出讓了20年戰略性利益之后必須拿回來的。
而大格局是什么呢?大格局就是一種氣象和變化,也就是潛在的利益“形狀”:它從2004年開始變化、轉化中國車界原本稀缺的東西。而在這個格局下中國汽車到底能做什么?這是必須由發展情況來回答的。在我們看來,沒有這些,我們能有的還只是改良和抄襲———昂貴的代價是:他人以收入再投資擴張市場,現實的例子就是巴西。中國不能成為巴西,這點首先是宏觀上不能容忍的。
所以,當15%漸漸形成出現的時候,我們是應該值得高興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興,而這種高興僅僅源于一種結構性的改變,在需要你的時代,你必然要走出來。古語云,天與弗受,必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