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有“牌”方能立天下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12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315.11萬輛,同比下降0.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4%,占有率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42.33萬輛,同比下降6.8%,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7.2%,占有率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業內人士分析,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自主品牌的國內銷量出現整體下滑,生存情況不容樂觀。
自主品牌也并非全軍覆沒,在多數車型銷量紛紛下滑的背景下,也有少數產品銷量卻逆勢上揚,表現亮眼、引人關注。統計顯示,海馬汽車新福美來自4月上市后持續熱銷,5月份銷量環比增長10%;6月份銷量環比增長 17.80%。
從合資到自主 研發成就品牌實力
市場不會同情弱者,研發能力是自主品牌立足的關鍵,也是企業在競爭中勝出的內驅力,價格永遠不是贏得競爭的終極武器,只有真本事才能領跑市場,由于起步較晚,自主品牌的研發之路更是需要經歷多年積累和洗禮。
對此,海馬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吳剛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海馬汽車一直堅持將研發體系的競爭力當成企業的競爭力來看待,海馬的實力得益于海馬汽車研發體系的健康發展。”2006年,福美來以自主品牌身份推出首款車型福美來二代后,不斷推陳出新,完善產品序列,相繼推出了福美來三代、新福美來、新福美來VS等垂直換代車型。自我超越的同時,更培養出一只強悍的研發設計團隊,建成了以海馬上海研發基地為主,海口、鄭州基地技術中心為輔的汽車自主研發體系。今年北京車展亮相的B級轎車與逐月上升的市場銷量,便是自主開發能力進步的力證。
從“品牌向上”到“品牌創造” 立體營銷塑造品牌
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消費者用腳投票,產品的持續熱銷需要企業研發實力的支撐,更依賴于品牌自身具備的溢價能力。在與合資品牌的競爭中,自主品牌的成長尤為艱難,品牌的培養像是一場長期的拉鋸戰,沒有企業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以海馬汽車為例,在2007年走上自主道路后,便前瞻性的提出“品牌向上”理念,開始了在立體營銷上持之以恒的付出。
作為海馬汽車的主力車型,福美來堅持八年持續參加中國房車錦標賽(CTCC),用殘酷的賽道檢驗自己,并將在賽道上獲得的數據和經驗應用到產品開發和改進當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可靠的車型。同時,海馬利用奪得2011年度CTCC廠商杯總冠軍的優勢,全面開展消費者深度體驗活動,令福美來冠軍車概念深入人心。憑借豐富多變的立體營銷手法與十年的耕耘,福美來品牌形象獲得消費者認可,實現單一品牌、三代車型10年累計銷售80萬的傳奇。
7月18日,在福美來上市十周年慶典上,海馬汽車將“品牌向上”的口號升級為“品牌創造”,對品牌建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吳剛解釋到:“品牌向上是一種方向,是一種愿景,而品牌創造則需要更多的營銷活動來支撐。我們從客戶角度、從價值觀角度、從品牌責任角度做了很多工作,我們敢于講海馬汽車正在進行品牌創造的過程。”
產品規劃在手 未來成竹在胸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三十多年前提出“做對的事要比把事情做對重要”。把這一觀點引申到汽車市場,“做對的事”就是著眼長遠,圍繞戰略車型理清市場布局,打出一套“組合拳”;而“把事情做對”則是結果導向,強調短期效應,強調某一款車型的暫時銷量,劍走偏鋒時就有可能上演左右手互博的慘劇。
在《史記》中,早已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說。對于未來,海馬已有了清晰的規劃,在突出自身優勢的同時,將向B級車市場擴張,同時推出MPV、SUV等車型,力求在每一個細分市場上打造一款海馬的精品車型。此外,集團還將整合內部資源,在目前海馬汽車的整體規劃里,鄭州生產基地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鄭州基地和海南基地將相互補充,對整個海馬品牌形成強有力的支持。鄭州基地除了微轎、微客以外,還將向中級車延伸,未來整個鄭州基地會進入到轎車領域,使海馬的產品體系更加飽滿。
“在“十二五”末,海馬將實現銷售40萬輛以上轎車的銷量”,吳剛透露。有了準確的目標,余下的就是沿著既定的方向穩步前進。福美來作為海馬戰略車型的地位不會動搖,第四代福美來在造型上將脫離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一貫認識,在技術含量上,福美來四代會更接近B級車。從2013年開始,海馬將進行新一輪的產品密集投放,涵蓋了B級轎車,大型SUV和MPV等車型,海馬汽車將以完善的產品體系搶占更多的細分市場。
汽車市場風云變幻,自主品牌擁有長遠的目光才能塑造高端品牌,只有手中有“牌”,才能在高手如云的市場競爭中贏得話語權與主動權。海馬福美來經歷十年的自主征程,不斷修煉內功,在合資品牌橫行的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為自主品牌的發展壯大貢獻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