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區域市場大調查 當繁榮遭遇瓶頸時
2001年,77.5241萬輛;2006年11月, 160萬輛;2010年9月,240萬輛……
這些數字,是成都機動車保有量的上升曲線。成都的汽車產業因何崛起、如何崛起?未來又會走向何方?是一群什么樣的消費者拉動著這個龐大的產業?《中國汽車市場》帶您走進這個西南重鎮,了解那些成功、品味那些矛盾,思考成都,更思考中國。
CAM調查:專訪成都經銷商巨頭
四川申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營銷總監 何凌
CAM:請您先對申蓉集團目前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何凌:申蓉1994年創辦的一家專著于銷售服務的集團化汽車經銷服務商,到2010年為止我們擁有20多個主流品牌。目前我們的銷量在四川排在第二位,維修、保養等售后服務排在首位。最近幾年我們的年銷售增長在30%-50%之間,即使放在全國市場里我們都是增長速度較快的經銷商。
CAM:目前四川市場的幾家大型經銷商都有不同的生存模式,貴集團在經營模式和營銷理念上有什么獨到之處嗎?
何凌:精典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三和更多主打高端用戶。我們主打品牌主要集中在A級、B級轎車,因為這個區間的銷量是最大的。另外,我們申蓉集團就是做汽車維修起家的,所以便捷可靠的售后服務是我們的主要優勢。
CAM:除了整車出售、售后維修,貴集團是否有一些增值項目呢?
何凌:這方面主要包括金融理財、二手車品牌營銷、車迷俱樂部。
CAM:能否簡要介紹下貴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呢?
何凌:我們在成都北面規劃了一個4S店區域,希望能彌補過去在這一地段的空白。另外,我們已經在四川的二線城市,比如攀枝花、雅安等地投建了多家4S店,希望能更好在四川站穩腳跟。
CAM:有向川外,或者說是向全國市場進軍的規劃嗎?
何凌:成都的汽車保有量能排在全國前三強,但其實經濟發展并沒有達到上述水平。就經銷商集團來說,申蓉,港宏,三和等集團化經銷商在四川不論是知名度或者占有率都很高,但其實和廣匯、龐大等集團比,規模還是很小的。所以我們目前的任務就是苦練內功,在四川先站穩腳跟。
專訪:四川精典集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展廳經理 吳凱
CAM:“精典”集團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吳凱:我們屬于置信集團旗下,置信集團主要是做房地產的,2002年的時候成立了“精典”這個品牌,全名就是“四川精典集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CAM:目前“精典”集團有幾家4S店?
吳凱:5家4S店,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上汽榮威三家已經比較成熟,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剛剛起步。
CAM:僅有5家4S店為什么能成為與“申蓉”、“三和”比肩的經銷商?
吳凱:我們有一個綜合汽車大賣場,凡是市面上有的品牌,那里面都有。
CAM:嗯,這么說品牌確實很全,銷量怎樣?
吳凱:平均下來每個月600輛左右。
CAM:即使這樣競爭力也不是很強啊。
吳凱:嗯,下面我正要說這個。我們起步比較晚,而且現在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但我們的最大特點和發展思路就是重視發展汽車服務和汽車文化。
CAM:為什么?
吳凱:現在成都汽車市場的狀況與三四年前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為了價格而戰已經不可能了。成都人喜歡玩、喜歡出游,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帶來的擁堵也越來越嚴重。所以現在消費者考慮最多的就是用車方便,而且還要有樂趣。基于這些,我們的策略就是更多地發展中后端服務。
CAM:“精典集團”是怎樣發展這兩個方面的?
吳凱:我們有57家“汽車快修美容連鎖店”,基本覆蓋成都中心市區,尤其是三環以內,而且制訂了統一、完善的規章制度。我們對給顧客承諾:“三環以內,24小時全免費救援,15分鐘內到達。”把汽車服務連鎖發展到這種規模的,全國可能也只有我們一家,而且我們打算到2014年把連鎖店增加到100家。
CAM:汽車文化方面呢?
吳凱:我們有一個“汽車精英會”,就是由我們的客戶組成。汽車精英會每周都會組織一次活動,包括自駕游、車友交流等活動。去年底能統計出來的、經產參加活動的會員就已經在4000以上,今年還沒有數據出來。
CAM總結:市場發展過快 瓶頸出現加速
四川申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營銷總監何凌認為,未來成都交通設施不足可能成為汽車銷售發展的限制因素,幾年后出現限號政策也是可能的,目前公交系統和地鐵的建設會延緩這一可能性的出現。而四川精典集眾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展廳經理吳凱則直言不諱:“現在成都的早、晚高峰的擁堵狀況已經與北京的差距不大了,限號也就一兩年的事。”
事實上,為了緩解擁堵,成都的許多街道已經變成單行或限時單行。在城市規模不大的成都,平時半小時的路程在高峰時段則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由于很多單行道的存在,在成都乘坐出租經常需要繞路或者提前下車。成都的交通已經出現了“高血壓”
CAM在現場:“第三城”的汽車夢
是“四”還是“三”,不同的劃分標準得出的答案不盡相同。在這里,我們不想在提及被文化名流、專家學者熱炒過千百遍的“第四城”概念(即除北上廣外,中國軟實力最強的城市)。單就從約300萬輛的汽車保有量來說,成都儼然成功超越廣州,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汽車城市。
在車展及成都街頭的采訪中,我們將成都人的購車理念大致分為三大類,即實用派、品質派、享受派。下面三名市民的回答也恰好符合我們的上述分類。
市民王小姐:我覺得買車還是實用為主,但面子絕不能丟。比如說我能很輕松買10萬元的車,但或許我會努努力買輛15萬元的車。
出租車司機李先生:不論在哪個城市,性價比肯定是最重要的。買輛車無非是周末能去遠點的地方,要那么好也沒啥子用嘛。
個體經營者彭先生:我身邊的朋友有買了卡宴再買寶馬的,什么樣的車在這里都有,越貴的車越有人買。
CAM分析:消費者分層化嚴重 沖動理性有原因
“日均上牌超過3000輛,城東10輛車里有3輛是奧迪級別的。”若非是當地某經銷商負責人親口所說,記者很難相信外界所傳竟然屬實。
作為一名外鄉人,我很難理解經濟總量并非排在前列的成都為何對購買汽車有如此大的欲望。在車展首日,我們就因為嚴重的堵車比原計劃晚到會場約半小時,以至于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北京痛苦的日日夜夜。
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城市,上至房產富商,下至街邊小販,都能相對容易在成都找到立足之地。在關于成都汽車消費文化的實地采訪中,經濟型家轎仍是這里的主旋律,但各式豪車與車展里展車相比也毫不遜色。例如一隊由蘭博基尼、瑪莎拉蒂、保時捷等超跑組成的車隊就曾從我們身邊“囂張”地駛過。曾不止有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許多豪車購買者的最大動機就是“面子消費”,尤其集中在大興土木的郊區及城市東部地區。據了解,由于城市中心用地趨于飽和,上述地區近些年發展極為迅速。許多人因房地產的高位一夜暴富。
TIPS 機動車保有量超百萬輛城市
●2010年9月,武漢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百萬輛
●2010年12月,沈陽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百萬輛
●2011年3月,長沙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百萬輛
●2011年8月,東莞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百萬輛
……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國已有11座城市汽車保有量過百萬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