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力帆520轎車在重慶國際汽車工業展上初次亮相。
力帆控股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先生總結了力帆造車之路為第三條造車之路。力帆的觀點如下:
合資造轎車是第一條路,其成就有目共睹。但合資造車沒有給國家民族留下什么技術、品牌積累。第一條路已走了二十來年,但中國汽車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仍達80%以上。合資企業甚至要改一個螺絲,也得報外方批準。
品牌方面,本來應該是雙品牌,且中方在前,如“上汽•大眾”、“一汽•豐田”、“長安•福特”。可每個公司都通過第二品牌的方式,采用了純外國品牌,如“桑塔納”、“捷達”、“奧迪”、“帕撒特”、“別克”、“嘉年華”、“蒙迪歐”等。“合資”之路給國外品牌積累了知名度,淡化了“上汽”、“一汽”、“長安”。此外,合資之路給外資創造了高額利潤。
有人說外資“用30%的資本,占了50%的股本,獲得了70%的利潤”。合資之路當然也有成績,解決了眾多就業,創造巨額稅金,增加了中國的GDP,也使中國有了百分之十幾的造車技術。
第二條造車之路,以吉利為代表。一切從零開始,初期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國產化。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這條路無疑將為國家民族積累技術,積累品牌。其方向正確,但道路曲折。
第三條造車之路,是力帆之路。其核心是堅持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但開門造車。盡一切可能采用世界先進技術:硬件和軟件,采用世界先進零部件,聚積全世界造車人才。力帆轎車設計制造過程中,有上海同濟大學、重慶大學、重慶汽車學院、長春第九設計院、英國D&P公司,美國MSC公司、海歸人士的DSI公司、日資上海曉奧享榮公司等參與。力帆520采用了與寶馬MINI車相同的發動機,西門子、德爾頓等的電噴系統。
人才方面,聚集了海歸的原克萊斯勒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大學教授,東風、云雀、哈飛、江南奧拓等的退休和離職人員,以及力帆集團、力帆汽車(原專用汽車總廠)公司的汽車技術人員。也就是說,力帆轎車從中級階段開始,造中等級的家用轎車,然后向高、低兩方延伸。技術、零部件、人才都放眼全球。技術、設備、零部件都是購買的,知識產權全部屬于自己,僅力帆520就申請了160多項專利,目前已授權70多項。品牌為“力帆LIFAN”。將來,力帆可能上市,可能吸收外資,但一定要堅持民族資本控股,一定要永遠使用力帆LIFAN的品牌。
雖然,第三條路不同于“合資“之路,也不同于“從零開始”之路。起點在高、低之間,技術在全開放和全封閉之間。開門造車,為我所控,為我所用。力帆之路和第二條路(從零開始)是同盟軍,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既著眼于國內市場又瞄準國外市場。第二、第三條路都是漫長、曲折的,為此力帆呼吁:
民族品牌需要民族市場孵化!
中國技術需要中國社會扶持!
附:力帆520主要技術參數
軸距:2540
長寬高:4370*1700*1473
質量:1155KG
最高車速:176km/h
發動機排量:1.6升
乘客:5人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