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路VS升級路
時間的指針不過剛剛偏離2003,多數汽車廠商就已經掩蓋不住躁動的心情,除了向外界總結這一年的業績外,更是忙不迭地拋出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的產品推廣計劃,外界紛紛預測今年仍將有40-50種新車沖入重圍,即便是剔除掉那些升級版本,新車數恐怕也要在20種以上。
表面上看,這是開放搞活了,市場經濟了,可實際上呢?面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新車型,消費者卻無所適從,再加上降價等不確定性因素,一時間消費者持幣待購勢頭逾演逾烈。對付這樣的矛盾,廠家也是“八仙過海”,有些乘勢推出了新款產品,尋找新的增長點,另外的一些則專注地打起產品升級牌,鞏固已有的市場份額。
兩種措施孰優孰劣?資深分析人士認為,只對現有產品升級而沒有新產品推出,難以提高市場競爭的加速度,少了“鲇魚效應”的必要條件,可反過來,推新品也不是長久之計,畢竟汽車品種的數量有限,市場的落腳點最終還要落在產品升級換代上。
新品:亂花漸欲迷人眼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新車集中搶灘呢?一位汽車代理商幽默地說,國內消費者認新車忒狠,只要是新款就蜂擁而至,比起國外經過三、四年市場培養的熱銷品牌比起來,這也算是“中國特色”吧。
其實這樣的說法有其歷史必然性。去年,應該算是國內汽車工業放開手腳大干的頭一年,增長的迅猛勢頭讓許多人都始料不及,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空前釋放,這造成了整個市場供需兩旺的風光局面。而所有的車在中國市場上都算新車,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消費者獨鐘新品的假象。
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于是在這樣局面的催生下,一批汽車制造商加快了引進新車型的腳步,紛紛走上依靠新品搶占市場的道路。然而當國內的消費心理日益成熟起來的時候,人們恍然大悟,單純地最求產品的新和全球同步顯然是不科學的。任何一款車型進入中國需要經過一段的市場考驗期才能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而評價一款車的性能優劣更要看其在國內市場的表現。
如此一來,汽車廠商面臨究竟是繼續推出新品還是將做精目前的產品的矛盾,以謀求更大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指點迷津說,依靠推新品走路大概不會很久,車型的研發速度恐怕不及推廣速度吧,完善目前的產品線、做精做細已有產品才是長久良策。
升級:淺草才能沒馬蹄
沒有一家廠商不想擴大自己的份額,于是花樣迭出的營銷手段應運而生。有媒體把他們歸結為賽事營銷、文化營銷等等類別,的確這些新穎的手段對銷售的增長和品牌內涵的闡釋大有幫助,但仔細想想,這其中好像又缺了些東西。
是產品本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單純地降價或者營銷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品滯銷的問題,消費者最終會發現他們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被忽略了,這是一件讓人多么尷尬的事情。
但這種尷尬卻沒有發生在海南馬自達身上。對于產品的更新換代,恐怕是每一個汽車制造商必考慮的問題,但無疑海南馬自達在這方面的動作更為迅速。02年7月推出了福美來尊貴級和精英級到了03年8月已經進行多項的改進升級,而03年7月上市的新銳級填補了福美來1.6產品的空缺,使得整個福美來產品體系更為完整有序。
而海馬的另一款產品普力馬在領先SMPV市場的同時推出更有競爭力的5座產品,并在03年初進行多達48項的改款升級,9月還推出5座休閑型天窗版產品,進一步鞏固了該細分市場的龍頭地位。
這樣的速度和力度在國內廠商中也很少見。據了解,今年在產品改進方面,海南馬自達還將有更大舉動,同時與產品相關的產能、配送、服務、車友活動等方面都將會有一個新的面貌,而截止到發稿,記者了解到,海馬今年的產銷均突破5.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00%,其中福美來銷量超過4萬輛。
其實,產品升級改款是每一個車型必經歷的過程,車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發現不足,這才談得上改進和性能優化。從本質上,這是一款產品從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看到世界上許多經典車型都是在不斷地改進中,一款產品出現了第六代、第七代甚至更多代是很普通的事情。在這方面,海南馬自達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清楚的認識,這也揭示了在同級別產品中福美來增長速度最快的原因。
2004年是進口配額發放的最后一年,這意味著在產品價格上,國內制造與進口產品已經相差無幾,那么競爭的重心無疑歸位到產品本身和產品的后續服務上。今后,市場上更多的是現有產品的爭奪與撕殺,此刻走在了前面才能笑的更甜。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