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政府推出一項總額達63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6.1億元)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該政策針對售價低于3.7萬英鎊的電動車,依據車輛生產階段所在國家電網的碳排放量進行評估,符合標準的車輛消費者購車時最高可獲3750英鎊補貼。然而,此政策卻將大多數中國制造的電動車排除在外,針對性顯著。

這一 “精準排除” 中國車企的補貼政策引發廣泛爭議。中國駐英大使館發言人明確表示,英國政府應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創造 “非歧視性的投資環境”,維護公平公正的貿易秩序。

盡管面臨如此挑戰,中國汽車品牌在英國市場的表現依然亮眼。它們正加速開拓英國市場,憑借卓越的產品力和技術創新實現快速增長,其中比亞迪、名爵、奇瑞和零跑的表現尤為突出。以比亞迪為例,今年6月在英國市場創下4583輛的銷量紀錄,同比激增557.5%,成為增速最快的汽車品牌。名爵作為英國市場的先行者,憑借成熟的品牌認知度穩居中國品牌銷量榜首。

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憑借領先的電動化技術、智能化配置和可靠的品質贏得了英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從全球范圍來看,比亞迪的出海進程更是成績斐然,今年上半年,其海外銷量達 47.21 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已覆蓋全球 112 個國家和地區,彰顯出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強大競爭力。

英國政府此次以推廣綠色出行為名定制的電動車補貼政策,實則通過設置不合理的價格門檻和碳排放壁壘,刻意將質量優異、銷量快速增長的中國品牌車型排除在外,這是針對中國汽車的貿易保護手段。這一政策不僅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迫使部分消費者購買續航更短、配置更低的歐洲車型,而且通過政策保護制造的不公平競爭環境,可能倒逼當地車企壓縮成本而非創新,損害市場的良性發展。

中國汽車出海之路布滿荊棘,從關稅壁壘、輿論偏見到如今的歧視性補貼政策,挑戰接踵而至。但在困境中,中國車企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適應能力。比亞迪等眾多中國車企,通過建立海外生產基地,構建完善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來應對貿易挑戰,同時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本地化布局,憑借高質量的產品和不斷積淀的品牌影響力逐步贏得國際市場的認可。
新一輪的政策歧視再次證明,中國汽車出海越是艱難,越能彰顯其勇毅,險灘處駛開新航程。相信在未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將繼續在全球市場乘風破浪,書寫屬于中國汽車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