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在暗夜中閃爍,指尖輕觸間鎖定訂單。18小時后,24萬個名字已在小米YU7的等候隊列中——這一幕發生在2025年6月26日,小米首款SUV發布現場。短短3分鐘,大定訂單突破20萬臺,平均每秒售出超400臺車,創下汽車工業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

當業界尚未從YU7的爆單風暴中回神,小米汽車再傳捷報:6月全月交付量突破2.5萬臺,生產線正24小時運轉加速交付。在SU7轎車持續熱銷的背景下,這一成績使小米穩居新勢力交付量第一陣營。

小米YU7的爆單并非偶然。定價策略直擊消費心理——25.35萬元起的售價精準卡在特斯拉Model Y下方1萬元,卻給出835公里續航(遠超Model Y593公里)、激光雷達全系標配的越級配置。當雷軍在發布會拋出“這配置貴六七萬不過分吧?”的設問,最終價格揭曉時形成的心理落差,瞬間點燃購買沖動。
更深的護城河在于生態。當年輕車主坐進YU7,手機NFC秒變車鑰匙,語音指令提前開啟家中空調,磁吸接口連接車載投影儀——“人車家”生態閉環精準狙擊Z世代需求。數據顯示,YU7預訂用戶中57%年齡不足30歲,他們不再把汽車視為代步工具,而是科技生活方式的移動終端。

小米的交付數字背后,一場汽車業革命悄然發生。傳統4S店模式被顛覆:線上直播下單、線下體驗交付的輕資產模式,砍掉中間商加價環節,使車價下降20%成為可能。這種“光速賣車法”讓傳統車企措手不及——YU7發布當日,智界R7緊急全系降價2萬元,多家車企連夜調整定價策略。
輝煌背后亦有隱憂。YU7標準版交付周期長達57周(超13個月),Max版也需等待33周。產能成為懸頂之劍:現有工廠年產能僅30萬輛,而YU7單日訂單已逼近產能極限。雷軍將產能稱為“生命線”,北京工廠正以兩周休一天的節奏趕工,三期工廠加速建設。

更嚴峻的是品質考驗。SU7上市初期經歷的碳纖維設計爭議和自動駕駛事故,警示著規模化交付的質量風險。業內專家發出警示:“當行業陷入價格混戰,安全配置是否會被犧牲?”
交付2.5萬臺的里程碑只是起點。隨著YU7三季度開啟交付,小米雙車戰略正式成型——SU7攻占轎車市場,YU7劍指SUV藍海。機構預測YU7月銷將緩步爬升至4萬輛,與Model Y正面抗衡。若保持增速,小米有望在2025年突破30萬年銷量,市場份額直逼10%。

互動話題:小米汽車僅用一年就躋身新能源第一陣營,是實力還是運氣?
支持方:生態整合+用戶運營是硬實力,3億米粉基本盤轉化、自研技術下放、線上直銷模式重構行業規則
反對方:饑餓營銷與創始人效應難持續,產能不足、品控風險暴露,低價策略擠壓盈利空間
中立派:實力運氣兼具但考驗在后頭,供應鏈管理與長期口碑才是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