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比亞迪內部通知在汽車行業瘋傳:7月1日起,所有限時促銷政策全部作廢。這家曾在5月23日率先宣布22款車型最高降5.3萬的車企巨頭,突然踩下了價格戰的急剎車。

比亞迪的撤退并非孤例。此前被迫跟進的吉利、零跑等品牌,終端促銷力度正在松動。這場始于2025年3月、由比亞迪揮舞“屠刀”掀起的血戰,在持續百日后迎來戲劇性轉折。
比亞迪的撤退早有征兆。在6月初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董秘李黔的發言耐人尋味:“比亞迪面對任何人掀起的價格戰,我們玩得起。一樣的,我們不打價格戰,而是用技術創新、效率提升、規模提升,把這些所產生的價值反饋給用戶”。

“玩得起”卻選擇不玩,背后是來自三重壓力的集中爆發。
此前中汽協痛批價格戰引發行業恐慌;次日工信部明確整治“內卷式競爭”;6月初中汽協再發緊急倡議,禁止低于成本價傾銷和虛假宣傳。要技術不要傾銷”的導向清晰可見。
2025年前四個月,新能源滲透率超40%,但全行業利潤率跌破3.9%,不到燃油車時代的一半。長安汽車凈利潤暴跌35.4%,北汽藍谷每賣一輛車虧5萬,經銷商龍頭中升集團銷量增4.6萬輛,收入反降111.7億。
比亞迪自身也扛不住持續放血。盡管1-5月銷量達176.34萬輛(+38.7%),但550萬輛年度目標完成率僅32%。而持續降價對品牌價值的傷害更難以量化——漢DM-i車主提車半月遭遇萬元降價,殘值瞬間蒸發15%。
這場百日混戰留下的不止是降價標簽,更是從工廠到消費者端的系統性創傷。質量防線率先失守。某品牌車門密封膠條從5mm減至3mm;車載芯片從高通8155降級為國產低算力芯片;更有車企為降本,將零件電容從3個減為1個,“能熬過保修期就行”。
當然,比亞迪的急剎車絕非認輸,而是作戰路線的主動切換。技術降本正取代粗暴降價。通過自研電池和DiPilot智駕系統,比亞迪2025年單車成本已降超10%。其垂直整合生態展現恐怖效率。

海外市場成為新利潤池。1-4月海外銷量28.61萬輛(+110%),在意大利、英國超越特斯拉登頂。歐洲版海豹售價較國內高50%,這部分利潤有效反哺國內戰場。隨著匈牙利工廠投產及柬埔寨基地運轉,比亞迪海外目標80萬輛(占總銷量14.5%)的戰略正打開新局面。
盡管取消“一口價”,但以舊換新政策保留,顯示比亞迪意圖引導消費向置換升級轉移。
比亞迪撤退不意味戰爭結束。庫存高壓仍是懸頂之劍。
4月全國經銷商庫存突破350萬輛,新能源積壓85萬輛。吉利、零跑等雖未官宣跟退,但終端優惠已現松動,行業默契正在形成。
當全行業利潤率跌破4%,所謂的“全球第一”不過是流血換來的虛名。行業比拼的不是誰更便宜,而是誰更不可替代。價格戰沒有贏家,更沒有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