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駕無人”背后的法律與技術突破
“主駕無人”,這個曾經只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如今正逐漸成為現實,而這背后是法律與技術的雙重突破。
在法律層面,各地不斷探索前行。2025 年生效的《浦東新區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應用規定》意義重大,它從立法層面將事故責任從傳統的“駕駛員”轉移到“技術主體 + 運營平臺”,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掃除了一大障礙。此前,深圳也于 2022 年 8 月 1 日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全面規范智能網聯汽車的各類事項,并明確安全事故認定。交通運輸部也在 2022 年 8 月 8 日就《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在鼓勵發展自動駕駛汽車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安全和責任界定上。
技術上的進步同樣令人矚目。以上海浦東為例,自動駕駛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果。接管率降至 0.1 次 / 百公里,優于行業標準,事故率僅為人類駕駛的 1/14。上汽智己的決策速度更是達到人類的 6.7 倍,這些數據表明自動駕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北京也在 2022 年開放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商業試點,投入“主駕無人”車隊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這對自動駕駛來說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質變,背后不僅有政策鼓勵創新,還對傳統測試系統提出更細分、更高標準的參數設計,涉及多方面安全保障。
從 2019 年 Robotaxi 落地至今,無人駕駛技術層層遞進,從主駕有安全員,到主駕無安全員,再到車內無安全員,商業化試水不斷推進。例如 2022 年 8 月 8 日,百度就拿到重慶、武漢兩地發放的全國首批自動駕駛全無人化示范運營資格,允許車內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開展商業化服務。
然而,“主駕無人”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成本高、極端情況難應對以及公眾信任待建立等問題依舊突出。像極端天氣下,智駕系統可能出現識別障礙,算法決策也存在“黑箱”問題,導致責任界定困難。不過,車企和交管部門也在積極行動。深圳出臺規定,智駕系統 15 秒未檢測到手扶方向盤就得報警,否則處罰;未來考駕照或增加人機協同項目,車企也需公開算法邏輯。
“主駕無人”雖面臨挑戰,但法律的不斷完善與技術的持續突破,正推動自動駕駛邁向新的發展階段,讓我們拭目以待它的未來。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