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拋售比亞迪轉投寧王,為何?
近期,市場上出現外資拋售比亞迪轉而投向寧德時代(寧王)的現象,引發各方關注。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
從全球市場布局來看,寧德時代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其毗鄰奔馳、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總部,能夠實現“就近配套”。歐盟嚴苛的《新電池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化生產比例達90%,寧德時代提前卡位,為自身全球化發展奠定基礎。反觀比亞迪,雖在整車制造方面成果顯著,但在應對這類政策紅利布局上,或許未能如寧德時代這般迅速精準。
資金需求與儲備也是關鍵因素。截至2024年9月,寧德時代賬上現金高達2818億元,然而外幣儲備(美元 + 歐元)僅約105億美元,難以覆蓋歐洲動輒數十億歐元的投資需求。港股上市成為其全球化野心儲備“外匯彈藥”的重要途徑。而比亞迪在外匯儲備及海外投資資金布局方面,與寧德時代的情況有所不同,或導致外資認為寧德時代在全球化擴張上更具潛力與緊迫性。
從市場數據看,寧德時代全球統治力凸顯。2024年其全球動力電池市占率達28.6%,平均每3輛電動車就有1輛用其電池,客戶版圖覆蓋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前十中的九家,從寶馬、奔馳到特斯拉等知名車企均在列。相比之下,比亞迪雖在新能源領域同樣成績斐然,但在全球電池市場份額上,稍遜一籌。
外資車企“入股潮”也反映出資本的傾向。本田37億入股寧德時代,以1%股權鎖定長期供應;大眾11億歐元控股國軒高科,直接掌控電池命脈。這種從采購到資本綁定的模式,顯示出外資對寧德時代在電池供應穩定性和技術認可度上的重視。
當然,比亞迪并非毫無優勢。其在整車制造智能化改造上投入頗多,海外整車毛利率更是突破25%,顯示出高投入帶來的高溢價能力。然而,新能源行業競爭激烈,技術更迭迅速。以20倍市盈率計算,寧德時代港股定價已透支未來20% - 30%的業績增長預期,且半固態電池商業化一旦提前,現有產能貶值風險大增,比亞迪同樣也面臨此類風險。
總體而言,外資拋售比亞迪轉投寧王這一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未來兩家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與發展,仍充滿諸多變數,值得持續關注。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