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芯片的成本如何控制?
特斯拉通過多種方式控制芯片成本。一方面,在研發環節,自研芯片是重要舉措,如簡化硬件、復雜化軟件,降低設計成本;外購 IP 時合理規劃,像第一代 FSD 芯片開發成本約 2 億美元,在不同出貨量下分攤成本。另一方面,制造上,芯片工藝迭代,從 14 納米到 7 納米,且依據出貨規模調整,出貨量越大每片分攤成本越低,同時在晶圓制造、封裝等環節精細把控,以此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 。
在芯片制造工藝的選擇上,特斯拉可謂煞費苦心。從第一代FSD芯片采用三星14納米工藝,到7納米的二代FSD芯片,工藝的迭代升級有著降低成本的考量。7納米芯片雖然一次性流片成本約3000萬美元,但隨著出貨量的變化,成本分攤優勢明顯。若出貨量足夠大,每片分攤成本可低至30美元,相比之下,第一代FSD芯片在同樣出貨量下成本要高得多。而且,不同工藝下的晶圓制造和封裝成本也有差異,例如第一代FSD芯片晶圓制造成本約20美元每片,車載封測成本約10美元,二代FSD芯片估計晶圓制造成本和封裝成本約150美元 ,特斯拉在權衡中尋找成本與性能的最佳平衡點。
出貨量對成本的影響舉足輕重。特斯拉憑借自身在電動汽車市場的高銷量,為芯片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量的出貨量能夠有效分攤流片成本、研發成本等。如第一代FSD芯片,若生命周期內出貨100萬片,包括購買IP等開發成本約2億美元,每片分攤200美元,若出貨量減少,成本必然上升。而二代FSD芯片在不同出貨量下,每片分攤的研發成本也大不相同,出貨量10萬片時每片分攤約300美元,30萬片時約100美元,100萬片時約30美元。
總之,特斯拉在芯片成本控制上多管齊下。研發環節的精心設計、制造工藝的合理選擇以及對出貨量規模效應的充分利用,共同構建起成本控制體系,使特斯拉在芯片成本管理上具備優勢,為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