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回收處理現狀怎樣?
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回收處理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動力電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回收利用備受關注。目前主要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兩種方式,部分地區也有先進的拆解線與較高的金屬回收率。同時,相關部門發布新版規范完善回收體系,科研團隊也有新成果。不過,電池回收處理在實際推進中,還存在回收渠道不規范等問題,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梯次利用方面,當電池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的 80%以下時,便進入回收處理流程。電量處于 50%到 80%之間的電池,會進行梯次利用,搖身一變成為應急電源、儲能設備等,實現“二次上崗”,繼續發揮價值。而當電池容量衰減到 40%以下,就會進行拆解、破碎等處理,從中提取金屬原材料循環再造新電池,真正做到物盡其用。比如在上海老港工業園區,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車拆解線大顯身手,拆下來的退役動力電池會被送往專業電池回收企業進行資源回收,鎳、鈷、錳的回收率高達 99.6%,鋰的回收率也達到 91%,這無疑是令人矚目的成果。
政策層面,相關部門積極作為。去年 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版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從多個方面完善回收和綜合利用體系。優化技術指標體系,讓回收處理更科學;更新完善標準規范,為行業發展立規矩;新增電動自行車鋰離子電池相關要求,拓寬了回收領域。此外,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布的研究成果,能對鋰電池進行精準治療,讓廢舊電池重獲新生,為電池回收處理提供了新的技術思路。
然而,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處理雖有成績,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回收渠道不規范、部分企業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依舊存在。不過,只要政策持續發力、技術不斷創新、各方協同合作,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處理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最新問答

